1922年
巴登苯胺纯碱公司[德]用氨和二氧化碳制造尿素 尿素又称脲、碳酰胺,是由碳、氮、氧、氢组成的有机化合物。1773年,法国化学家鲁埃尔(Rouelle,G.F.1703—1770)从尿中分离出尿素。1828年,德国化学家维勒(Wöhler,Friedrich 1800—1882)又由氰酸铵(NH4CNO,可由氯化铵和氰酸银反应制得)制得尿素,揭开了人工合成有机物的序幕,它推翻“活力论”(认为有机物只能由生物细胞在生命力的作用下生成,无机物无法变成有机物)的桎梏,开辟了有机化学的新领域。1922年,德国巴登苯胺纯碱公司实现了用氨和二氧化碳合成尿素的工业化生产。其合成反应过程是:首先,氨与二氧化碳作用生成氨基甲酸铵(简称甲铵);其次,甲铵脱水生成尿素。当时,尿素的生产技术不完善,生产费用较高,合成塔设备易腐蚀。1953年,荷兰斯塔米卡本公司在二氧化碳原料气中加入少量氧气,基本解决了上述问题。尿素的工业化生产促进了有机化学化工的迅速发展。
魁克麦片公司[美]首次实现糠醛工业化生产 糠醛又称2-呋喃甲醛,化学式为C5H4O2。1821年,德国化学家德贝赖纳(Döebereiner,J.W.)首先发现了糠醛。随后,人们对其物理化学性质及其合成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1922年,美国魁克麦片公司(Quaker Oats Co.)首先实现糠醛的工业化生产。其生产工艺是:把玉米芯、棉籽壳、甘蔗渣等原料加至反应釜内,用3%~10%的稀硫酸作催化剂,并通入蒸汽加热,在0.6~1.0MPa和140~200℃条件下反应5~8h;生成的多缩戊糖水解生成戊糖,经进一步脱水环化而生成糠醛。由于戊聚糖水解和戊糖脱水生成糠醛在同一个水解锅内一次完成,因此,该法又被称为“一步法”。之后,人们又对该法进行改进:从最初的单锅蒸煮,发展到多锅串联连续生产。针对生产中产生的废渣,目前采用煤渣混烧技术将废渣用作产生蒸汽的燃料。此外,还有“两步法”,即戊聚糖先在100℃左右水解生成戊糖,然后,戊糖再在较高温度下脱水环化生成糠醛。20世纪40年代,英国人邓宁(Dunning,J.W.)对该法进行改进:以硫酸为催化剂,玉米蕊为原料制取糠醛。20世纪40年代,糠醛广泛应用于合成橡胶、医药、农药等领域。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糠醛衍生物的开发,特别是呋喃树脂在铸造业的广泛应用,极大地促进了糠醛工业的发展。
巴登苯胺纯碱公司[德]生产分散染料 分散染料是一种微溶于水并在水中借分散剂作用而呈高度分散状态的染料,它主要用于聚酯纤维和醋酯纤维的染色。它最早被用于醋酯纤维的杂色,故称之为醋纤染料。分散染料按染色性能又可分为三类:适用于竭染法染色的低温型分散染料;适用于热熔染色的高温型分散染料;介于低温型和高温型之间的中温型分散染料。分散染料的操作方法主要有:载体染色法(利用烃类、酚类等载体对涤纶染色)、高温高压染色法(利用2atm的高压和120~130℃的高温,增加染料向纤维内部的扩散速率,使染色速率加快)、热熔染色法(先经浸轧染液后即行烘干,随即再在200℃高温下进行热熔处理)等。1922年,德国巴登苯胺纯碱公司开始生产分散染料,主要用于醋酯纤维的染色。20世纪50年代后,随着聚酯纤维的出现,获得了迅速发展,成为染料工业中的大类产品。
赫尔茨[德]用乌洛托品制得黑索今炸药 1899年,英国药物学家亨宁(Henning,G.F.)用福尔马林和氨水作用,制得了一种弱碱性的白色固体(乌洛托品,学名六亚甲基胺或六次甲基四胺,化学式为C6H12N4)。他用硝酸处理该物质时,得到了一种白色的、水溶性极差的粉状晶体——环三亚甲基三硝胺(黑索今)。1922年,德国化学家赫尔茨(von Herz,G.C.)发现黑索今是一种不弱于TNT的炸药(它实际上比TNT还猛烈1.5倍,被称为“旋风炸药”),其合成原料(氨水、福尔马林)价格便宜,来源丰富。他成功地用硝酸硝化乌洛托品制取黑索今。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以及战后,许多学者对黑索今的生产方法进行了研究。其生产方法主要有:直接硝解法(用浓硝酸直接硝解乌洛托品)、醋酐法(将乌洛托品与硝酸、硝酸铵、醋酐在醋酸介质中进行硝解反应)、伍尔维次法(用硝酸硝解六甲基四胺)、兹贝雷-奚斯勒-罗斯法(将甲醛及硝酸铵加入乙酸酐中发生反应)、巴克曼法(将六甲基四胺、硝酸铵、硝酸及乙酸酐混合在一起发生反应)、沃尔夫拉姆法(当甲醛和氨基磺酸钾反应生成次甲基氨基磺酸钾,后者再和发烟硝酸及三氧化硫为硝化剂进行硝化)等。黑索今是继TNT之后现代武器弹药的主要炸药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它曾取代TNT的“炸药之王”的宝座。
宾汉[美]首次提出流变学概念 流变学是指从应力、应变、温度和时间等方面研究物质变形和(或)流动的物理力学。1678年,英国物理学家虎克(Hooke,R.1635—1703)提出,在小变形情况下,固体的变形与所受外力成正比。这一定律被称为“虎克定律”。1687年,英国科学家牛顿(Newton,I.1643—1727)提出,流体的剪应力与剪切应变率成正比。该定律被称为“牛顿黏性定律”,并将符合该定律的流体称为“牛顿流体”,不符合该定律的流体称为“非牛顿流动”。19世纪末,法国物理学家柯西(Cauchy,A.L.1789—1857)、法国力学家纳维(Navier,C.L.M.H.1785—1836)、英国力学家斯托克斯(Stokes,G.G.1819—1903)将上述两定律推广到三维变形和流动,并被科学家广泛接受。1869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Maxwell,J.C.1831—1879)在研究中发现,材料可以是弹性的,又可以是黏性的。1919年,美国物理化学家宾汉(Bingham,E.C.1878—1945)和格林(Green,H.)发表了题为《油漆是一种塑性材料而不是黏性流体》的论文。1922年,宾汉在其《流动性与可塑性》一书中,首次提到流变学。1928年,他把对非牛顿流体(指不满足牛顿黏性实验定律的流体,如生物流体、人体内的血液、淋巴液等)的研究正式命名为流变学[其名称来源于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B.C.535—B.C.475)的“一切皆流”的论断],并倡议成立流变学会,研究流体的变形和流动。1929年,召开了流变学会第一次会议,并创刊了《流变学杂志》(Journal of Rheology)。1933年后该杂志曾停刊。1957年,改名为Transactions of Society of Rheology重新出版。1978年,刊名又被恢复为《流变学杂志》。1939年,荷兰成立了以伯格斯为首的流变学小组。1940年,英国成立了国际流变学家俱乐部。1945年,国际科学联合会成立了国际流变学委员会,并于1947年召开了第一次会议。1973年,该委员会被接纳为国际纯粹和应用化学联合会的分支机构。1984年,召开了第九届国际流变学会议。米纳(Mena,B.)等主编了《流变学进展》一书。1985年,中国力学学会和中国化学会联合成立了流变学专业委员会,并召开了首届全国会议。宾汉是流变学的奠基人,流变学对聚合物的合成、加工、加工机械和模具的设计等具有重要意义。
中华化学工业学会成立 1922年4月23日,中华化学工业学会在北京成立。1923年,学会在北京创刊《中华化学工业会会志》。1928年,该学会的总部迁至上海,学会刊物改名为《化学工业》,共出版21卷45期。1936年,学会受国民党政府教育部委托,完成了《化学工程名词草案》。1937年,中国化学家吴蕴初(1891—1953)捐赠学会后,学术活动日益活跃。抗日战争期间,学会迁往重庆。抗日战争胜利后,学会又迁回上海。1946年,学会创刊《化学世界》。1947年,学会成立技术服务部,为工商界提供咨询。1949年,学会在原有图书基础上,积极筹备化工图书馆,先后收集到各文种图书共一万余册。1950年,《化学工业》与《化学工程》合并为《化学工业与工程》。1952年停止出版。1956年,该学会和中国化学工程学会商定成立中国化工学会。1957年3月3日,中华化学工业学会结束活动。自1922—1957年,学会共召开年会21次。中华化学工业学会在普及化学、化工知识,提倡综合利用、推广工业分析方面做出重大贡献。
秦皇岛耀华玻璃厂[中]成立 1922年,中国和比利时合资组建了耀华机器制造玻璃股份有限公司。它是中国乃至远东第一家采用机器连续生产平板玻璃的企业,也是中国民族资本与当时国际上先进的玻璃生产技术相结合、较早采用股份公司组织形式的企业,被誉为“中国玻璃工业的摇篮”。至1993年,公司先后使用了“耀华玻璃股份有限公司”“公私合营耀华玻璃股份有限公司”“秦皇岛耀华玻璃厂”“秦皇岛耀华玻璃总厂”等名称。1956年,建成中国第一座大型玻璃熔窑。1965年,建成中国第一条军用航空玻璃生产线,并生产出中国第一块航空防弹玻璃。1966年,试验成功我国第一座“无槽引上”工艺玻璃熔窑。1987年,成功生产出了中国第一块彩色玻璃。1990年,建成中国唯一的浮法玻璃工业性试验基地,并首次研发生产出15mm超厚玻璃。1995年,被第50届国际统计大会加冕为“中国玻璃生产之王”。1996年,“耀华玻璃”A股股票成功上市,创立了秦皇岛耀华玻璃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浮法玻璃产量、销售量、出口量、销售收入、出口创汇等多项指标均处于全国同行业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