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C.2世纪

B.C.2世纪

中国出现绒圈锦 绒圈锦或称起绒锦、起毛锦,是中国汉代新出现的一个重要织锦品种,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过。绒圈锦的表面效果虽和后世起绒织物极为相似,但其基本组织却大相径庭,仍然是平纹经重组织。经线通常以1∶1或1∶2排列织成素地或花地经重组织,在此组织基础上再用提花的方法提起其中部分经丝,织入起绒杆,织成后将起绒杆抽去,经线便自然屈曲于织物表面,形成高出锦面0.7~0.8厘米的具有浮雕效果的立体花纹。如果地部本身也织有花纹,那么锦面图案就会呈现出一上一下两个层次,具有“锦上添花”的效果。从考古发现来看,绒圈锦的流行主要集中在西汉时期,其名称可能就是汉代文献中的“织锦绣”,即织锦模仿刺绣效果的一种技法。这种创新品种的流行期似乎很短,到东汉明帝时,文献中已见“织锦绣难成”的记载,说明绒圈锦织造技术到东汉已经失传。

img

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绒圈锦纹样

中国使用煮炼法对麻纤维进行脱胶 煮炼脱胶是根据原麻中纤维素和胶质成分化学性质的差异,以碱液煮炼去除胶质的脱胶方法。从出土的实物看,湖北江陵凤凰山167号西汉初年墓葬中曾发现大量麻絮,经分析,纤维表面附有大量钙离子和镁离子,与现代化学脱胶的苎麻绒分析结果相似。与此同时,与江陵凤凰山167号墓同时期的湖南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也出土了精细程度相当于现代府绸的23升苎麻布,经分析发现纤维上残留胶质甚少,大多数纤维几乎呈单个纤维分离状态。若用沤渍脱胶法是不可能达到此程度的。只有用石灰水或草木灰液(含K2CO3、Na2CO3的混合物)进行煮炼脱胶,才能达到如此高的脱胶质量。这就说明至迟在西汉初期中国已使用煮炼法对麻纤维进行脱胶处理。

卜式[中]总结出“卜式养羊法” “卜式养羊法”是中国古代对养羊经验的最早总结。卜式,西汉人,曾总结和发展了历代的养羊方法,后人据此编出了“卜式养羊法”,可惜早已失传。仅在《史记·平准书》和《汉书·卜式传》中有所述及。其中的“以时起居”一条尤为重要,意思是指因四季寒暖不同,牧草生长的情况不同,所以放牧的时间和方式也应随之变更。这一经验一直为后代牧人所遵循。

中国出现铅釉陶 铅釉陶始创于中国关中地区,今所见最早器物属汉武帝时期,汉宣帝之后扩展到潼关以东地区,东汉时期推广到中国南北广大地区。据分析,铅釉的配料较为简单,以铅的化合物,如铅粉、含硅物质(如石英粉),以及铜、铁等色剂(如铜花、赭石、矾红料等),加水磨细、调和,用浇釉法或涂釉法施于白釉胎或已烧制过的素胎上,在700~900℃的氧化气氛中烧成。因铅釉折射指数较高、高温黏度较小、流动性较好、熔融温度区间较宽、熔蚀性较强之故,烧制后外观的主要特点是:釉面光泽较好、平整光洁、清澈透明,有如玻璃。

罗马人培育出绵羊新品种 罗马人用从希腊引进的柯尔钦公羊与意大利血统的母羊杂交,培育出塔伦丁羊,即现代美利奴羊的前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