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世纪
俄国出现伏特加酒 伏特加来自俄语Votka(水),该饮料流行于俄国、波兰及巴尔干国家。伏特加是一种无色透明的蒸馏酒,用廉价发酵原料(马铃薯、谷物等)制成,酒精浓度33%~45%。由于加工时除去了香味成分,没有独特的香气和风味,因此质地非常纯净。

欧洲14世纪的纺车
欧洲14世纪的纺车 欧洲直到13世纪才知道纺车。最早直接提到这种设备的,是1298年施派尔的纺织品商人同业行会规章,它禁止机纺纱线用于经纱。现知欧洲最早的纺车插图,出现在14世纪早期,稍后在约1340年的彩饰画中描述了一个类似的轮子,它带有安装在水平放置的纱锭上的滑轮,驱动绳交叉横跨在上面,在轮子以顺时针方向转动时产生一个S形捻动纱线的动作。用纺车纺纱时,右手保持轮子转动,同时左手拿着备好的纤维,未纺过的纱线从纤维延伸到锭尖,锭尖同它的轴成一个约45度的角度。锭子每转动一圈,纱线的最后那圈就从锭尖端头上滑落下来,加捻一次。随着这种加捻的操作,纤维被抽出来,直到左手臂完全伸展开为止。然后将锭子转到成直角的位置,锭子反方向开始新的转动。在将纺过的纱线卷绕在锭子上之前,把纱线从锭子末端拿到卷线的位置处。整个操作包含两个完全不同的动作——纺纱和卷纱,整个过程也是断断续续的。
攒边做法 中国明清家具工艺术语。其法是把“心板”装入采用45度格角榫构合的带有通槽的边框内。这种做法的优点:一是使家具的形体结构始终保持以框架为主体,发扬了框架形式的独立作用,并使整体式阵与结构方式完全统一;二是“心板”装入框内,使薄板能当厚板使用,既节约材料,又不影响坚固;三是当“心板”因干湿发生伸缩时,通槽留有充分余地,既减少了发生涨裂变形或吸缩透缝等现象,又能避免整体结构的松动和走形;四是“心板”装入通槽后可以隐藏木材粗糙的断面,使家具各部分都显露出光洁平滑的天然纹理和色泽。此法是中国工匠在家具形体结构中的一项发明。
攒斗做法 中国明清家具工艺术语。“攒”指把纵横的短材用榫卯接合成纹样,“斗”指搜镂小料簇合构成花纹。攒与斗有时结合使用,故将这种装饰加工的手法简称为“攒斗”。多用于架格的栏杆、各种围子等的制作。
中国制瓷技术外传 从现有资料看,虽然至迟在唐代,中国的青瓷、白瓷器便传到了亚洲和非洲的许多地方,但中国的制瓷技术传出的时间却很晚。具体什么时间传出去的,无定论,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不会晚于14世纪末。大约15世纪,朝鲜烧出了青花瓷,越南则聘请中国工人,也在此时烧出了青花器。15—16世纪,日本开始大规模烧造青花器。大约15世纪,埃及也利用本地瓷土仿制了中国青花器。16世纪初,中国技师已在波斯的伊斯伯罕烧造瓷器,之后并向叙利亚等地辐射传播。大约1470年,意大利人从阿拉伯人处学到了中国的制瓷术,之后逐渐传到了欧洲其他地方。

哥特式家具
哥特式家具开始流行 14世纪时承袭哥特建筑风格的哥特式家具开始流行。这种家具模仿哥特建筑上的某些特征,如尖顶、尖拱、细柱、垂饰罩、连环拱廊、线雕或透雕的镶板装饰等,给人刚直、挺拔、向上的感觉。其在制作时采用直线箱形框架嵌板方式。嵌板是木板拼合制作,上面布满豪华精致的雕刻装饰。几乎家具每一处平面空间都被有规律地划分成矩形,矩形内或是火焰形窗花格纹样,或是布满了藤蔓花叶根茎和几何图案的浮雕。这些纹样大多具有基督教的象征意义,如由三片尖状叶构成的三叶饰图案象征着圣父、圣子和圣灵的三位一体;四叶饰图案象征着四部福音;鸽子与百合花分别代表圣灵和圣洁;橡树叶则表现神的强大与永恒的力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