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

1968年

布卢姆[美]研制乳化炸药 乳化炸药(emulsion explosive)是借助乳化剂的作用,使氧化剂盐类水溶液的微滴,均匀分散在含有分散气泡或空心玻璃微珠等多孔物质的油相连续介质中,形成一种油包水型的乳胶状炸药。它的组分有:氧化剂、可燃剂、乳化剂、敏化剂和发泡剂(或称密度控制剂)、稳定剂等。最早的乳化炸药是非雷管敏感的,使用时必须借助中继起爆药来引爆。后来的乳化炸药具有雷管敏感度,且具有抗水性好、爆炸性能强、机械感度低、成本低以及安全性好等优点。乳化炸药制备的工艺流程为:溶化、乳化、冷却、混合、包装等。1968年,美国人布卢姆(Bluhm,H.F.)首次发明乳化炸药,使现代工业炸药进入崭新阶段;1969年,布卢姆首先比较全面地阐述了乳化炸药技术。1977年,克莱(Klay,B.)将粒状铵油炸药和乳胶基质混合,制成了重铵油炸药。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研制成功乳化炸药,使我国炸药工业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

黎念之[美]发明液膜分离技术 液膜分离技术 (liquid membrane permeation,简称LMP)是一种以液膜为分离介质、以浓度差为推动力的膜分离操作技术。液膜分离涉及三种液体:含有被分离组分的液体(外相)、接受被分离组分的液体(内相)、成膜的液体(膜相)。液膜分离的机理是:被分离组分从外相进入膜相,再转入内相,浓集于内相。如果工艺过程有特殊要求,也可将料液作为内相,接受液作为外相。这时被分离组分的传递方向,则从内相进入外相。1968年,美国埃克森公司的美籍华人化工分离专家黎念之(1932— )博士最先研究乳化液膜的形成方法和渗透机理,提出了一种新型膜分离方法——液膜分离法。1986年,奥地利格拉兹工业大学马尔(Marr)等人从黏胶废液中回收锌获得了成功,使液膜分离技术的工业化迈出了第一步,从而推动了液膜研究工作的开展。黎念之除了发明液体膜以外,还发明了润滑油脱脏新方法、原油脱盐技术、沙油提炼技术等。他在液体膜及高分子固体膜科学技术领域的杰出贡献对化学工程学科及相关学科领域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是膜科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2000年,他获得了被誉为化学工业界诺贝尔奖的普金奖章(Perkin Medal),是迄今为止全球唯一获此殊荣的华人。2001年,他荣获世界化工大会授予的终身成就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