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C.5500—B.C.3000年

B.C.5500—B.C.3000年

中国出现慢轮制陶法 慢轮制陶是在一个缓慢旋转的转盘上使陶器成型的工艺。转盘的优点是可以自由转动,便于泥条盘筑;另外,可修整口沿等处,使形制更为规整。经慢轮修整后的陶器表面常留有清晰的轮纹。中国河南舞阳大岗遗址出土的泥质红陶盆,在口沿内壁和外表,以及腹部中段以上的内壁,都可见细密的慢轮修整纹。这是今见最早的慢轮修整件,它的出土表明慢轮的发明当在贾湖文化时期。

中国出现彩陶 彩陶是一种带彩的陶器。烧造前,先用某种富含色剂的天然矿物作为颜料,陶坯上通常在器口、颈、肩和上腹部,绘制出几何纹或动物、人物纹图案后,再砑光、入窑烧造。在贾湖文化、大地湾一期、河姆渡文化一期(最下层)等文化遗址,都有彩陶出土,表明彩陶技术约发明于新石器时代中期。

中国出现黑陶 黑陶是一种从里到外皆呈黑色的陶器。其生产工艺特点是:虽然也在氧化性气氛中烧成,但在烧造行将结束时,用烟熏法进行渗碳。黑陶之“黑”便是渗碳造成,具体做法是:烧造行将结束时,用泥封住窑顶和窑门,并从窑顶徐徐灌水入内,于是浓烟渐起,将陶器熏黑。渗碳时间可长可短,若时间较长,则整个胎心皆呈黑色。在中期的裴李岗文化、贾湖文化二期、河姆渡文化一期(最下层)、大汶口文化、大溪文化、马家浜文化等遗址都有出土,表明黑陶技术约发明于新石器时代中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