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7年
沃克[英]发明火柴 577年,中国南北朝时期,中国人发明了引火材料。当时,人们将硫黄沾在小木棒上,通过火种或火石引火。这是最原始的火柴。《辍耕录》(陶宗仪)、《资治通鉴》(司马光)、《清异录》(陶谷)等中国古代文献都记述了火柴的使用。在欧洲,火柴出现于罗马时期,即人们用浸泡硫黄的木柴引火。1669年,德国人布兰德(Brande,H.)提炼出了黄磷。人们将浸泡过硫黄的木柴沾上黄磷而发火。1805年,法国人钱斯尔(Chancer)将氯酸钾和糖用树胶粘在小木棒上,浸沾硫黄便立即发火。1827年,英国人沃克(Walker,John 1781—1895)发明了具有实用价值的火柴(此前人们根据氯酸钾与硫酸反应产生热量的原理,设计出包括液态酸的引火产品)。他先将氯酸钾、硫化锑与树胶混合涂在木条头上,再用木条在砂纸上摩擦生火。他在斯托克顿建厂生产,并于1827年出售了第一批产品。伦敦火柴制造商琼斯(Jones Samuel)从法拉第(Faraday,Michael 1791—1867)的演讲中得知沃克并未申请专利,立即仿制并于1832年左右申请了专利。同时,法国也开始生产这种火柴。1831年左右,法国青年索里亚(Sauria Charles)用白磷或黄磷代替硫化锑,改进了火柴的生火性能。由于白磷和黄磷有剧毒,该火柴的安全性也不强,因此,芬兰于1872年首先禁止用白磷制造火柴。1906年,国际劳工立法联合会在瑞士伯尔尼通过决议,禁止制造、进口和销售白磷火柴。后来,人们改用硫化磷生产火柴。硫化磷虽无毒但自燃。1845年,奥地利人施勒特尔(Schröeter,A.)研制出了红磷,无毒。1855年,瑞典人伦德斯特姆(Lundström,J.E.)研制出了安全火柴。其特点是:火柴盒的侧面涂有红磷(发火剂)、三硫化二锑(易燃物)和玻璃粉;火柴头上的物质是KClO3、MnO2(氧化剂)和S(易燃物)。红磷无毒,它和氧化剂分别黏附在火柴盒侧面和火柴杆上,不用时,二者不接触,故安全。1833年,瑞典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火柴厂。1865年,火柴被输入中国。1878年,广东建立了第一家火柴厂。1967年,中国研制了第一台火柴自动连续机。1982年,中国建成第一条火柴生产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