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

1948年
img

以丙烯为原料合成甘油的途径

壳牌化学公司[美]建成合成甘油装置 甘油即丙三醇。甘油的工业生产方法主要有:以天然油脂(即从动植物中直接提取的油脂)为原料生产天然甘油;以丙烯为原料合成甘油。后者又包括两类途径,一类是通过丙烯氯化法合成甘油,其具体步骤包括:丙烯高温氯化→氯丙烯次氯酸化→二氯丙醇皂化→环氧氯丙烷水解。另一类是通过丙烯过乙酸氧化法合成甘油,其具体工艺过程包括:丙烯与过乙酸作用合成环氧丙烷;环氧丙烷异构化为烯丙基醇;烯丙基醇再与过乙酸反应生成环氧丙醇(即缩水甘油),再将其水解制取甘油。1779年,斯柴尔(Scheel)首先发现了丙三醇。1823年,人们认识到油脂成分中含有Chevreul,它在希腊语中是甘甜的意思,因此命名为甘油(Glycerine)。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甘油因成为制造火药的原料而产量大增。1948年以前,甘油全部从动植物油脂制皂的副产物中回收,此为天然甘油。20世纪40年代,合成洗涤剂的发展使制皂工业缩减,甘油产量不敷需要,促使合成甘油的研究开发。1948年,美国壳牌化学公司(Shell Group)以丙烯为原料经氯丙烯、环氧氯丙烷合成甘油并率先投产。运用该方法生产的甘油纯度较高,但生产成本也高。所以天然油脂仍为生产甘油的主要原料。甘油的工业化生产保证了甘油的供应,推动了化工行业的发展。

米其林公司[法]试制成子午线轮胎 子午线轮胎俗称“钢丝轮胎”,其国际代号为“R”。它的胎体帘线不是相互交叉排列的,而是与外胎断面接近平行,像地球子午线排列。根据材料分为全钢丝型、半钢丝型、全纤维型等类型。1845年,苏格兰土木技师罗伯特·汤姆逊(Thomson,R.W.)发明了充气轮胎,并获得了英国政府的专利。同年,第一条充气轮胎诞生。汤姆逊虽然完成了轮胎的第一次革命,但并未引起世人的关注甚至被后人遗忘了。1888年,英格兰人邓禄普(Dunlop,J.B.)取得了充气轮胎的专利。1898年,法国人米其林(Michelin)兄弟在里昂展览会上,发现墙角一堆轮胎很像人的形状,画家欧家洛根据那堆轮胎创造出了由轮胎组成的特别人物造型——“必比登”(米其林轮胎人),并将其作为米其林公司的象征。1891年,米其林兄弟研制出可拆换的自行车轮胎,并申请了专利。1895年,米其林兄弟在汽车上安装了充气轮胎。1903年,帕玛(Pama,J.F.)发明了交叉层轮胎,延长了轮胎的寿命。1930年,米其林制造了第一个无内胎轮胎;1946年又发明了子午线轮胎。1948年,米其林轮胎公司试制生产了全世界第一条子午线轮胎。1959年,又推出“X”型无内胎卡车及公共汽车轮胎。1965年,米其林制造出胎冠具有不对称花纹的XAS型轮胎,同时,子午线轮胎也被首次安装在越野车上。1976年,TRX轮胎的发明,成为子午线轮胎发展的里程碑。1980年,米其林发明了供摩托车用的BIBTS型轮胎。1985年,推出M系列轿车轮胎。子午线轮胎于1983年占世界轮胎总产量的63.3%。我国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开始研制子午线轮胎。1964年,生产载重汽车子午线轮胎。2002年,我国轮胎产量突破1.25亿条,跃居世界第二位,并进入轮胎出口大国之列。子午线轮胎的研制迅速掀起了轮胎工业的革命,现已成为汽车轮胎发展的主流方向。

《催化作用的进展》创刊 1948年,《催化作用的进展》(Advances in Catalysis and Related Subjects)创刊。该刊由弗兰肯伯格(Frankenberg,W.G.)、科马列夫斯基(Komalevski)和赖德奥尔(Reide Ore,E.K.)发起并任编辑,埃米特(Emmett,P.H.)和泰勒(Taylor,H.S.)等著名催化科学家任顾问,由美国学术出版社和英国学术出版社共同出版。1957年,弗兰肯伯格和科马列夫斯基去世。其后,埃利(Ely,D.D.)、韦斯(Westley,P.B.)和派尼斯(Penis,H.)等三人担任编辑。该刊为帮助催化研究摆脱纯经验状态、力求探明催化作用的本质、建立催化学科奠定了科学基础,更着意于探求与多相催化所涉及的经典学科(如物理、化学、生物学)以外的边缘科学的联系。内容偏重于多相表面的催化作用,亦涉及均相催化和生物催化,着重反映每个时期催化科学的进展,包括已发展的催化材料或产品、新的科学理论和方法的综述。系统论述了重要工业催化过程、催化基础和理论、催化材料的研究、催化研究的实验室技术等。在第26卷载有多相催化的物理化学量、单位的符号和命名法。有些卷还载有已故催化科学家的科学活动。至1985年,共发行33卷,约每年一卷。该刊为促进催化科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