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

1991年

中国“863计划”工作会议召开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以下简称“863计划”)是以政府为主导、以一些有限的技术领域(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海洋技术等)为研究目标的一个基础研究的国家性计划。1983年,美国提出的战略防御倡议(星球大战计划),欧洲提出的尤里卡计划,日本提出的科学技术振兴政策等,对世界高技术大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1986年,王大珩(1915—2011)、王淦昌(1907—1998)、杨嘉墀(1919—2006)、陈芳允(1916—2000)四位科学家向国家提出要跟踪世界先进水平、发展中国高技术的建议。经过邓小平批示,国务院批准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纲要》。1991年,在“863计划”实施5周年之际,国家科委在北京召开了“863计划”工作会议,回顾了“863计划”实施5年来所取得的成绩,总结了计划实施过程中所取得的有益经验。邓小平为“863计划”实施5周年做重要题词:“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863计划”的实施,为中国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奠定了基础。

陶斯特[美]提出“原子经济性”概念 原子经济性是指在化学品合成过程中,合成方法和工艺应被设计成能把反应过程中所用的所有原材料尽可能多地转化到最终产物中,以实现化学废物的“零排放”,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1991年,美国斯坦福大学陶斯特(Trost,B.M.)教授针对传统上仅用经济性衡量化学工艺是否可行的做法,提出了“原子经济性”概念。他主张用一种新的标准——选择性和原子经济性——评估化学工艺过程,注重化学反应中究竟有多少原料的原子进入了产品之中。理想的原子经济反应是原料分子中的原子百分之百地被转变成产物,不产生副产物或废物,实现废物的“零排放”。目前,在有机原料的生产中,有的采用了原子经济反应,如丙烯氢甲酰化制丁醛、甲醇羰化制醋酸、乙烯或丙烯的聚合、丁二烯和氢氰酸合成己二腈等;有的已由二步反应改成一步的原子经济反应,如环氧乙烷的生产,原来是通过氯醇法二步制备,但在发现银催化剂后,改为乙烯直接氧化成环氧乙烷的原子经济反应。1998年,陶斯特获得了美国“总统绿色化学挑战年度奖”学术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