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C.4世纪

B.C.4世纪

漆器生产中的堆漆工艺出现 所谓堆漆,是在漆面上堆叠出装饰性花纹。堆叠料可用漆来调制,亦可用胶或其他物质调制。以漆调成者较为坚实,颜色较深,以其他物质调成者则较为松脆,且颜色浅淡。堆叠完后可再贴金或涂彩。这个技术始见于中国战国时期。中国湖北荆门包山2号墓出土的一件彩凤双连杯,由竹木结合制成,杯内髹红漆,口部绘黄色二方连续勾连云纹,杯外髹黑漆地,用红、黄、金三色描绘,主凤之翅和足、尾,用堆漆法浮出器身。这件器物被认为是今见最早的堆漆实例。

漆器生产中的夹纻工艺出现 夹纻,即以红麻织物作胎,其器后世又谓之脱胎漆器。具体操作是:先用木或泥制成内模,后在模上裱麻、抹漆灰(或谓刮漆灰),裱一层抹一层,之后磨光、上漆,干涸后再将内模取出。这种胎的优点是可避免木胎的干裂和变形。此法始见于战国中期,秦汉时期成熟。1980年四川新都战国中期墓出土1件夹纻胎的黑漆圆形锥刀套,是今见最早的夹纻胎漆器。夹纻胎的出现是髹漆技术的一大进步,它充分发挥了天然漆这种材料的特性,使漆器从里到外,从工艺到材料都完全地展现了天然漆的品质与个性,使天然漆不仅作为装饰髹涂的材料,而且作为造型的基本材料,漆器变得更轻便、更坚实。

最早的毛笔实物 毛笔是中国传统的书写和绘画工具,是先用兽毛扎成笔头,然后黏结在管状的笔杆上。一支好的毛笔应具有“尖、齐、圆、健”的特点。相传是秦国大将蒙恬创制。1954年,中国湖南长沙左家公山一座战国古墓里曾发掘出毛笔,其制作方法是将笔毛围在笔杆的一端,以丝线束紧。笔毛采用上好的兔箭毛,相当于后世的紫毫,刚锐而富于弹性。长沙笔的出土证明在蒙恬之前就已经有毛笔了。1975年,在中国湖北省云梦睡虎地战国秦墓也出土了毛笔,它与长沙笔不同,笔毫是插入杆腔中的,与今天的制笔方法相似。中国最有名的毛笔是出自浙江的湖笔和河南的太仓毛笔以及河北的侯店毛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