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C.1世纪
砧杵捣练法应用于丝绸精炼 根据西汉班婕妤(B.C.48—2)《捣素赋》的记载,西汉时期的精炼工艺,已经结合以砧杵为工具的捣练法,槌捣丝帛。这种砧杵捣练方式,比之工艺流程较长的“氏湅丝”方法,可以缩短脱胶时间,促进丝帛脱胶效能,是丝绸精炼工艺技术的一项发展。
玻璃制作史上的转折点 砂芯技术主要局限于制作闭合状小瓶子,至少在B.C.1世纪时,随着一种新的技术出现,就不再流行了。新的方法是将模压和冷雕结合在一起,并采用玻棒工艺。这是玻璃制作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
中国利用明矾炼丹 明矾,亦称白矾,为矿物明矾石经加工提炼而成的结晶,主要化学成分为十二水合硫酸铝钾[KAl(SO4)2·12H2O]。广泛用于制备铝盐、发酵粉、油漆、鞣料、澄清剂、媒染剂、造纸、防水剂以及中药等。在自然界中并无明矾,只有与黄铁矿、黏土片岩等共生的不溶性明矾石。将明矾石焙烧可得到粗制明矾,再经水溶浸后,硅、铁质沉淀,然后把浓缩的热清液澄出、冷却,便逐步析出纯净的明矾。古代的医药学家们就是利用明矾石培制明矾。中国是最早使用明矾的国家,但何时开始炼制、使用明矾尚需进一步研究。因为中国早期典籍中往往只泛言矾石,而不明确说明是白矾还是皂矾、黄矾。不过,在大约成书于西汉后期的丹经《太清金液神气经》中,在炼制“一化白辉·丹”的单方里已明确说明使用明矾。

多综多蹑织机示意图
多综多蹑织机逐渐定型 多综多蹑机是一种利用脚踏提综技术来控制综片提升的多综式提花机。这种织机的综片数和脚踏板数相等,故被称为多综多蹑机。关于多综多蹑织机的最早记载见于汉代,据《西京杂记》记载,在汉宣帝时,“霍光妻遗淳于衍蒲桃锦二十四匹,散花绫二十五匹,绫出巨鹿陈宝光家。宝光妻传其法,霍显召入其第,使作之。机用一百二十镊,六十日成一匹,匹值万钱”。从这段史料可看出,宝光妻用作织散花绫的织机是属于多综多蹑花机的机型,而且综蹑数量已发展到了120片综、120根蹑。从民间遗存的多综多蹑织机来看,这种织机的织造特点是所制得的织物在经向图案循环不能太大,而在纬向则无妨,可以通幅。这与中国战国秦汉时期的织锦特点完全相符,说明多综式提花机在战国时期已经出现,至汉代逐渐完成了其到多综多蹑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