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8年
中国育成改良蚕种——青桂 1897年杭州蚕学馆创办后,中国便开始了正式的蚕种改良。蚕学馆开办当年即采取新法制种,夏蚕饲养五化、余杭、玉稀等品种。这些经繁殖的品种一化性有诸桂、大圆、新圆、新长、龙角、余杭等,二化性有诸夏、桂夏、笕夏、余夏等,但蚕的体质不甚强壮。1898年,杭州蚕学馆用杂交方法育成中国最早的改良种——青桂。这种杂交的改良蚕种在适应能力、产茧量、产丝量等各方面都比过去的纯种蚕为优,推出后颇受蚕农欢迎。到1908年,经整理的选育蚕种已有青桂、新圆、轰青、龙角、诸桂、大圆、绯红、泥蚕、金蚕、姚种、诸夏、四化,共12种。
欧文斯[美]制成全自动制瓶机 1898年,欧文斯(Owens,Michael Joseph 1859—1923)在美国建造了第一台试验性的、成型采用“吸-吹”法的全自动制瓶机。该机器的最大特点是在装置中安装了一些操作杆来推进模具,能够从安装在炉口的旋转罐中不断地吸出适量的熔融玻璃。模具操作杆在旋转罐的某一个点处移动,这个点正好对着炉口,熔料便从炉中源源不断地流进模具中。这种机器的直径大约是4.5~5.5米,其外部每分钟旋转2~7转。熔融玻璃被吸到形成“毛坯”的模具中以后,首先形成了初型,即待制物件的大致形状,然后再把毛坯移入吹模中吹制成预定的形状。两台后期的阿什利制瓶机每小时能制造200个玻璃瓶,而欧文斯10头制瓶机每小时能生产2500个玻璃瓶。
手电筒 手电筒一般都有一个经由电池供电的灯泡和聚焦反射镜,并有供手持用的手把式外壳。虽然是相当简单的设计,但它一直到19世纪末期才被发明。说来有趣,它的发明源于一个叫柯万(Cowen,Joshua Lionel 1880—1965)的人设计的一个自娱装置。这个装置由一根金属管和一个灯泡组成,将电池装入金属管内,一端安灯泡,另一端设开关,合上开关灯泡就发光。当时柯万并未考虑其实用价值,只是用此照亮花盆。1898年,美国新奇电器制造公司(American Electrical Novelty and Manufacturing Company)获得手电筒专利后投入市场,同年在纽约曼哈顿麦迪逊广场举办的首届电器展览中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