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4年
伯蒂格[德]合成刚果红 刚果红是一种酸碱指示剂,它的化学名为二苯基-4,4’-二(偶氮-2-)-1-氨基萘-4-磺酸钠,其分子式为C32H22N6Na2O6S2。1884年,德国化学家伯蒂格(Böttiger,Paul)由联苯胺合成了染料刚果红。刚果红是第一个人工合成的直接染料,它被广泛应用于纺织、造纸和印染等工业。现在,合成刚果红的方法主要是:由联苯胺重氮化后,与1,4-氨基萘磺酸钠进行耦合,然后经盐析、过滤及干燥而制得。具体方法为:将联苯胺溶于适量盐酸中,加热至80~90℃,使联苯胺完全溶解,加冰冷至5℃以下,再加入相同量的盐酸。然后维持温度在5℃以下,搅拌后,滴加10%的亚硝酸钠水溶液进行反应,放置半小时后,在充分搅拌下加入碳酸钠使溶液呈碱性,加热至80℃后冷却、过滤,用饱和盐水洗涤,干燥即可。
汽巴公司[瑞]成立 1758年,嘉基公司(Geigy)成立于瑞士的巴塞尔,1901年,公司成为有限公司。该公司的经营范围包括染料、颜料、印刷油墨、工业化学品、医药、杀虫剂、除草剂、增塑剂、添加剂。1942年,该公司因其创制滴滴涕(DDT)而享誉世界。1884年,瑞士汽巴公司(CIBA)在巴塞尔成立。起初,该公司生产染料。后来,公司逐渐发展成为瑞士最大的化工企业和世界上最重要的精细化工企业。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公司总资本额中有80%为德国的法本公司控制,战后才全部收归瑞士所有。汽巴公司的经营范围包括医药(占总销售额的40%以上)、染料(约占30%)、纺织工业用的化学品、造纸和皮革工业用的辅助化学品、塑料、农药、兽药、照相化学品、化妆品、稀有金属和电子仪表等。1970年,该公司与嘉基公司合并成汽巴-嘉基公司(Ciba-Geigy Aktiengesellschaft),其子公司遍布世界40多个国家,仍沿用两公司的原名,总数达300余个,构成了一个遍布世界的生产销售网。1983年,汽巴-嘉基公司总营业额为66.25亿美元,居世界200家大型化学公司中第10位。

阿 贝
阿贝[德]和肖特[德]研制光学玻璃 光学玻璃是能改变光的传播方向,并能改变紫外光、可见光或红外光的相对光谱分布的玻璃。狭义的光学玻璃仅指无色光学玻璃,广义的光学玻璃还包括有色光学玻璃、激光玻璃、石英光学玻璃、抗辐射玻璃、纤维光学玻璃、声光玻璃、磁光玻璃和光变色玻璃等。16世纪起,玻璃成为制造光学零件的主要材料。1729年,赫尔(Hull)在玻璃中加入氧化铅,制得第一对消色差透镜,有助于解决光学仪器制造中所存在的光学系统的消色差问题。1768年,法国人纪南(Jina)首先用黏土棒搅拌的方法制得了均匀的光学玻璃,并建立了光学玻璃制造厂。以后英国、法国分别于1848年、1872年建立了光学玻璃厂。1884年,德国光学家恩斯特·阿贝(Abbé,Ernst 1840—1905)同化学家奥托·肖特(Schött,Otto)共同建立了光学玻璃厂即肖特玻璃厂。1886年,他们只知道硅、钾、钠、铅和钙等氧化物会对玻璃光学性质产生影响。后来,他们研究发现,如果把硼、磷、锂、镁、锌、铝、钡、锶、镉、铍、铁、锰、铈、铒、银、汞、铊、铋、锑、砷、钼、铌、钨、锡、钛、铀和氟等元素,按10%的比例加入不同种类的玻璃中,将会影响玻璃的光学性能,从而开启了玻璃配方发展的新阶段。此外,他们还研究了玻璃的耐温骤变性能和抗化学药剂侵蚀性能。阿贝在研究显微镜方面,还做出了重要贡献:确定了可见光波段上显微镜分辨本领的极限,为迄今光学设计的基本依据之一;创立了波动光学中的两步成像理论——阿贝成像原理,该理论于1906年得到波特(Porter,A.B.)的实验证明,成为以激光为实验条件的光学变换基本理论之一。二战后,肖特玻璃厂一分为二:一个在东德耶拿,一个在西德美茵兹。德国统一后,两个工厂合并为一个公司。现在的肖特玻璃厂是世界上最大的光学玻璃厂,其肖特玻璃目录有100多种光学玻璃。该厂现设有美国分公司和中国分公司(肖特玻璃中国有限公司)。阿贝和肖特的研究促进了德国光学工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