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年

1926年

卜内门化学工业公司[英]成立 1926年,由英国染料公司、布鲁纳-蒙德公司、诺贝尔工业公司和联合碱公司等合并建立了卜内门化学工业公司(Imperial Chemical Industries Limited,又译帝国化学工业公司,简称ICI),总部设在伦敦。1931年,公司开始生产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有机玻璃)。1934年,公司生产酞菁蓝染料。1939年,公司开发了高压气相法制取低密度聚乙烯并投入生产。1941年,公司发明了聚酯纤维并于20世纪50年代初投入工业生产。1945年,公司生产了“六六六”杀虫剂。1956年,公司首次生产反应性染料。1966年,公司开发了低压法合成甲醇。20世纪70年代中期,公司在拟除虫菊酯(是一种仿生合成的杀虫剂,是改变天然除虫菊酯的化学结构衍生出的合成酯类,如敌杀死即溴氰菊酯、氯氟氰菊酯等)等农药方面研制了一系列品种。1983年,公司在各地共有400多家分公司和10多家联合公司,总营业额达117.14亿美元,在世界200家大型企业化学公司中居第5位。目前,公司在全球55个国家和地区设有生产厂和办事处,经营5万多个产品,产品行销100多个国家。

img

温克勒煤气化炉

法本公司[德]首次生产温克勒煤气化炉 1926年,德国法本公司洛伊纳工厂投产温克勒煤气化炉。它是以德国人温克勒(Winkler,F.)命名的一种煤气化炉。该炉是立式圆筒形结构,炉体用钢板制成。其工艺特点是:用汽化剂(氧和蒸汽)与煤以沸腾床方式进行汽化;原料煤要求粒径小于1mm的在15%以下,大于10mm的在5%以下,并具有较高的活性,不黏结,灰熔点高于1100℃;常压操作,温度900~1000℃,煤在炉中停留时间为0.5~1.0h。其工艺过程是:用螺旋加料器把煤从气化炉沸腾层中部送入,汽化剂从下部通过固定炉栅吹入,在沸腾床上部二次吹入汽化剂,干灰从炉底排出。该炉生成气中不含焦油,但带出的飞灰量很大;整个床层温度均匀,但灰中未转化的碳含量较高。后来,公司对该炉进行了改进,即将炉底改为无炉栅锥形结构,汽化剂由多个喷嘴射流喷入沸腾床内,改善流态化的排灰工作状况。温克勒煤气化炉是第一次工业使用的大型煤气化炉,也是流态化技术在现代工业上的最初应用。

法本公司[德]建成加氢液化煤厂 煤炭液化是把固态的煤炭通过化学加工转化为液态产品(如汽油、柴油等)的过程。煤通过液化除去其中存在的硫等一些物质,洁净能源,减少环境污染。煤的液化方法包括直接液化和间接液化。直接液化又称加氢液化,它是指煤在氢气和催化剂的作用下,通过裂化(使烃类分子分裂为若干小分子的反应过程)转变为液体燃料的过程。间接液化是指以煤为原料,先气化制成合成气,然后再通过催化剂作用将合成气转化为烃类燃料、醇类燃料和化学品的过程。1913年,德国化学家柏吉斯(Bergius,F.)开发出了直接液化煤的技术(亦称“柏吉斯法”)并获得了专利。1922年,建成了柏吉斯法装置,采用三个平卧串联反应器,首先将煤和溶剂(重质油)制成浆液,然后将其注入反应器内进行高压加氢,使煤加氢裂解为液体燃料,用过滤或离心分离方法,使其液固发生分离,其产物有气体、液化油、残煤及灰分。此方法的主要缺点是反应停留时间较长。1926—1927年,德国法本公司在德国洛伊纳建成世界上第一个年产10万吨的直接液化煤厂。1936—1943年,德国先后建成11套直接液化煤装置。1944年,德国液化煤总生产能力达到年产400万吨。二战后,美、日、法、意等国相继研究煤直接液化技术。1981年,德国鲁尔煤矿公司和费巴石油公司对“柏吉斯法”进行改进:采用真空闪蒸方法使固液分离,降低了操作压力,提高了反应温度,将难以加氢的沥青烯留在残渣中,随同残渣进行汽化制氢,循环油中基本不含沥青烯,提高了轻油和中油产率。1978—1983年,日本钢管公司、住友金属工业公司和三菱重工业公司分别开发出三种直接液化煤工艺,并将其合并成NEDOL工艺,对次烟煤和低价煤进行液化。此外,美国开发出HTI工艺(采用悬浮床反应器和铁基催化剂),俄罗斯开发出FFI工艺(采用瞬间涡流仓煤粉干燥技术和钼催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