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7年
霍伊曼[瑞]发明合成靛蓝的方法 1880年,德国化学家拜耳(von Baeyer,Adolf 1835—1917)取得了合成靛蓝的专利。以后,巴登苯胺纯碱公司就不断投入巨资研究靛蓝的工业化。1890年,瑞士化学家霍伊曼(Heumann,K.1850—1893)先用萘经过酞酸酐或苯二酸制得邻氨基苯甲酸,再以此为原料,通过缩合、环合、氧化等过程制取靛蓝。但是,由于萘在硫酸作用下得到酞酸酐(邻苯二甲酸酐)或苯二酸(邻苯二甲酸)的反应极其缓慢,因此,该方法不适合工业生产。1897年,霍伊曼在实验过程中,其工作人员不小心打碎了水银温度计,从温度计里流出来的汞和硫酸发生反应,生成的硫酸汞对上述反应起到了催化作用,大大增加了反应速度,实现了合成靛蓝的低成本工业生产。10年间,合成靛蓝几乎替代了全部天然靛蓝,使得印度种植靛蓝的出口量从1895年的19万吨降至1913年的1100吨,也使得原来种植天然靛蓝的20多万英亩土地被闲置下来。合成靛蓝的工业化生产带来了一次染料革命。
萨巴蒂埃[法]发现有机物催化加氢反应 催化加氢反应是指在Pt、Pd、Ni等催化剂的作用下,烯烃和炔烃与氢进行加成反应生成相应的烷烃并放出热量的过程。其反应机理是:吸附在催化剂上的氢分子生成活泼的氢原子与被催化剂削弱了键的烯、炔加成。1897年,法国化学家萨巴蒂埃(Sabatier,Paul 1854—1941)和他的助手桑德勒(Senderens,Jean Baptist 1856—1936)研究乙炔在热的氧化镍的作用下进行氢化作用,在其过程中,他们发现了金属镍粉的催化加氢作用。他在实验中发现,镍的催化作用可以将乙烯氢化成乙烷,将苯氢化成环乙烷,将一氧化碳氢化成甲烷等。1902年,德国化学家诺尔曼(Normann,K.),取得了“利用催化氢化使油硬化”的专利,在欧洲各国建厂生产人造黄油等固脂食品。1904年,俄国人伊帕季耶夫(Ipatieff,Vladimir Nikolayevich 1867—1952)提出在加压下进行加氢过程。1913年,他用“哈伯-博施法”由氢气和氮气合成氨。1923年,先后开发了用“费托法”由氢和一氧化碳合成液体燃料、由一氧化碳高压加氢合成甲醇等方法。1926年,用“柏吉斯法”由煤高压加氢液化制取液体燃料。加氢过程已是化学工业和石油炼制工业中最重要的反应过程之一。萨巴蒂埃出版了《催化剂与有机化学》(1913)一书,他的成果为人造黄油、石油馏分加工、合成甲醇等工业生产奠定了理论基础。萨巴蒂埃于1912年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霍夫曼[德]等发明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解热镇痛药,其化学式为C9H8O4。B.C.1552年,古埃及药典《埃伯斯莎草古卷》中记载:服用桃金娘科植物干叶的浸泡液可以治疗疼痛。约B.C.400年,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 B.C.460—B.C.377)让病人咀嚼柳树皮或柳树叶以缓解疼痛。1763年,英国牧师爱德华(Edward)介绍了银柳树皮有退烧和止痛的效果。1828年,德国药学家约翰·毕希纳(Büchner,John)从止痛用的植物中分离了少量的苦味黄色珍珠状晶体,并命名为“水杨苷”。1829年,法国化学家亨利·雷格克斯(Regkors,Henry)从树皮中提取了水杨苷晶体。1838年,意大利化学家拉斐尔·皮尔(Piria,Raffaele)通过化学方法用水杨苷制取了一种无色针状晶体,并命名为“水杨酸”。1853年,法国科学家弗雷德里克·热拉尔(Gerhardt,C.F.1816—1856)用水杨酸与醋酸酐(乙酸酐)合成了乙酰水杨酸。但是,他的发明未被人们重视。1897年,德国人霍夫曼(Hoffman,Felix 1868—1946)在犹太化学家阿图尔·艾兴格林(Eichengrun,Arthur)的指导下,并完全采用他的技术路线,用水杨酸与醋酸酐作用合成了乙酰水杨酸,并为他父亲治疗风湿关节炎,疗效很好。1899年,德莱塞(Dreiser)将其介绍到临床,并取名为阿司匹林(Aspirin)。阿司匹林是人类最成功的合成药物之一。热拉尔、霍夫曼共同发明了阿司匹林。在这一发明过程中,阿图尔·艾兴格林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