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世纪
唐三彩创烧 “唐三彩”是唐代三彩陶器的简称,是一种低温铅釉陶器。其以白色黏土作胎,先素烧一次,再施色釉,二次烧成。色釉中加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经过焙烧,色釉发生化学变化,便形成浅黄、赭黄、浅绿、深绿、天蓝、褐红、茄紫等多种色彩,但多以黄、赭、绿三色为主。唐三彩约创烧于唐高宗时期(650—683年),唐玄宗开元年间达到鼎盛阶段,唐天宝年间数量渐减。主要用于明器,也有少量实用器和建筑材料等。
白瓷烧制技术逐渐成熟 白瓷是中国传统瓷器的基本品种之一,它以含铁量低的瓷坯,施以纯净的透明釉烧制而成。虽然在东汉和南北朝时期的墓葬中发现过类似白瓷的器物,但直到隋代白瓷技术才逐渐成熟起来。陕西西安郊区隋大业四年(608年)李静训墓出土的白瓷,胎质洁白,釉面光润,胎釉已不见白中闪黄或泛青的现象。唐、五代时,白瓷成为北方瓷器生产的主流,南方也开始烧造。陆羽(733—804)在《茶经》中曾推崇唐代邢窑白瓷为上品,并形容它的胎釉像雪一样洁白。
百鸟毛裙 《新唐书·五行传》载:唐安乐公主(685—710)“使尚方合百鸟毛织两裙,正视为一色,旁视为一色,日中为一色,影中为一色,而百鸟之状皆见”,“又以百兽毛为鞯面,韦后则集鸟毛为之,皆具其鸟兽状,工费臣万”。贵臣富室见后争相仿效,以致使“江、岭奇禽异兽毛羽采之殆尽”。安乐公主使人制织的这种百鸟毛裙,其织作工艺颇值得注意,很可能是利用不同纱线捻向以及不同颜色羽毛,在不同光强照射下,形成不同视觉反映的原理制成的。
磁州窑创烧 磁州窑是中国古代北方最大的一个民窑体系,窑址在今河南观台镇与彭城镇一带,因生产地在宋代属磁州,故名。创烧于唐代,北宋中期达到鼎盛,明代以后渐衰。磁州窑以生产白釉黑彩瓷器著称,常见的器型有盘、碗、碟、盏、瓶、壶、罐、钵、洗、盆、缸、笔洗、砚滴、镇纸、炉、灯、盖盒等,尤以多种多样的瓷枕最具代表性。
耀州窑创烧 耀州窑创烧于唐代,窑址在今陕西省铜川市的黄堡镇,因其地唐宋时属耀州治,故名。北宋时期是其鼎盛阶段,以烧造青瓷为主,其时曾为朝廷烧造“贡瓷”。该窑在金、元时开始衰落,终于元代。器形有香炉、香薰、盏托、盘、碗、罐、碟、盏、瓶、壶、罐、钵等。
定窑创烧 定窑,窑址在今河北省曲阳涧滋村及东西燕川村一带,宋代属定州,故名。创烧于唐,极盛于北宋及金朝,衰于元代。主要烧造白瓷,兼烧黑釉、酱釉和釉瓷。定窑瓷风格典雅,上面有毛口和泪痕等特征。毛口是复烧,口部不上釉;泪痕多见于盘碗外部,因釉的薄厚不匀,有的下垂形如泪迹。装饰有刻花、划花、印花诸种。苏东坡对定窑瓷有这样的赞誉:“定州花瓷琢红玉”。
钧窑创烧 钧窑,窑址在今河南省禹州市,因其地古属钧州,故名。创烧始于唐代,兴盛于北宋时期,元代后渐衰。钧窑以烧造青瓷为主,其所出胎质细腻,釉色华丽夺目,器型以碗盘为多,但以花盆最为出色。北宋末年,钧窑曾一度被宫廷收为官窑,为宫廷烧制的御用品。钧窑所出精品有两个重要特征:一是独特的窑变釉色,其釉色往往呈荧光或乳光似的光泽;二是釉中呈现一条条不规则的流釉痕。其产生的原因是由于瓷胎在上釉前先经素烧,上釉又特别厚,釉层在干燥时或烧成初期发生干裂,后来在高温阶段又被黏度较低的釉流入空隙所造成。
青花瓷出现 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常简称青花,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釉下彩瓷。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呈色稳定的特点。白地蓝彩的青花瓷,往往给人色泽简洁明静、清新典雅之感,具有中国传统水墨画的效果。青花瓷出现在唐代,但直到元代才日臻成熟,明代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
端砚始有生产 端砚是广东肇庆一带所产石砚。文房四宝,砚为其一,在中国四大名砚中端砚最为称著。大约自唐朝初年端砚开始生产,从唐中叶开始声名鹊起,宋代时,端砚已兼具实用和欣赏两个属性,并被列为贡品。端砚的特点是石质坚实、润滑、细腻、娇嫩,用端砚研墨不滞,发墨快,研出之墨汁细滑,书写流畅不损毫,字迹颜色经久不变。其制作过程较为繁复,主要有采石、维料、制璞、雕刻、磨光、配盒等。石眼细润有神,犹如鸟兽的眼睛,别致可爱,是鉴别端砚石品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
歙砚始有生产 歙砚,中国四大名砚之一。因产于安徽歙州(今黄山市歙县)而得名,又因砚石产于江西婺源县(古属歙州)龙尾山,故又名“龙尾砚”,也称“婺源砚”。其制作始于唐开元中,到南唐时,设置砚务,专门为朝廷督制石砚。这时龙尾的制砚达全盛时期。歙砚的特点是石质坚韧、润密、纹理美丽、敲击时有清越金属声、贮水不耗、历寒不冰、呵气可研、发墨如油、不伤毫,且雕刻精细,浑朴大方。1976年安徽合肥出土的唐开成五年(840年)箕形歙砚,石质细润,色泽清纯,是早期歙砚的珍贵遗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