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

1946年

杜邦公司[美]生产聚四氟乙烯 氟树脂是分子结构中含有氟原子的一类热塑性树脂,其分子式是(C2H2F2·C2ClF3)。它的主要品种有:聚四氟乙烯(PTFE,被称为“塑料王”)、聚三氟氯乙烯(PCTFE)、聚偏氟乙烯(PVDF)、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ETFE)、乙烯-三氟氯乙烯共聚物(ECTFE)、聚氟乙烯(PVF)等。它们是国民经济尤其是尖端科学技术和国防工业不可缺少的重要材料。聚三氟氯乙烯是最早研究开发并生产的热塑性氟塑料,其生产方法有本体聚合法、悬浮聚合法、溶液聚合法、乳液聚合法。1934年,德国化学家施洛费尔(Schloffer,F.)和舍雷尔(Schererer,O.)首先发现了聚三氟氯乙烯。1937年,法国法本公司发表了首篇制备它的研究报告。其后,美国在执行曼哈顿计划过程中,把它作为分离铀同位素的材料,并为此研究了制备它的技术路线及产品性能。1942年,美国3M公司(明尼苏达矿务及制造业公司)投入生产,并以Kel-F商标出售。其后,俄罗斯、法国、德国和日本相继生产出产品。1946年,生产出聚三氟氯乙烯的高聚物,并具有优良的性能。1936年,美国杜邦公司的罗伊·普朗克特(Plunkett,R.J.)在研究以四氟乙烯作为氟利昂代用品的过程中,意外地发现了聚四氟乙烯(他被誉为“氟树脂之父”)。他们研究发现聚四氟乙烯可以用于原子弹、炮弹等的防熔密封垫圈。因此,在二战期间,美国军方一直对该技术进行保密(直到二战结束后才解密)。1946年,开始工业化生产聚四氟乙烯。其生产方法是:第一,制备单体四氟乙烯。以三氯甲烷为原料,在65℃以上条件下,用无水氢氟酸使三氯甲烷氟化,用五氯化锑为催化剂,最后用热裂法制成四氟乙烯;也可用锌在高温下与四氟二氯乙烷作用制得四氟乙烯。第二,制备聚四氟乙烯。在搪瓷或不锈钢聚合釜中,以水为介质,以过硫酸钾为引发剂,以全氟羧酸铵盐为分散剂,以氟碳化合物为稳定剂,将四氟乙烯氧化、还原聚合而制得聚四氟乙烯。20世纪80年代初,世界上已工业生产和批量生产的有11种。我国于1959年开始研制聚三氟氯乙烯树脂,1960年试验成功,1966年建成年产25吨聚三氟氯乙烯树脂的生产装置,聚四氟乙烯也于同期得以研制和生产。聚四氟乙烯是第一个氟树脂产品,它的工业化生产是氟树脂生产的里程碑。

橡胶公司[美]生产ABS树脂 ABS树脂即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它由弹性微粒分散相和刚性连续相构成。其生产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将丙烯腈-苯乙烯共聚物(AS)与聚丁二烯(B)混合,或将这两种胶乳混合后再共聚;另一种是在聚丁二烯胶乳中加入丙烯腈及苯乙烯单体进行接枝共聚反应(是指大分子链上通过化学键结合适当的支链或功能性侧基的反应,所形成产物叫作接枝共聚物)。1946年,美国橡胶公司首创了混炼制造法。混炼就是通过机械作用使生胶或塑料胶与各种配合剂均匀混合,其过程包括混入、分散、混合、塑化等四个阶段。其中,混入指生胶或塑料胶在炼胶机中受到剪切和拉伸的作用产生流变、断裂和破碎,与配合剂充分接触;分散指各种配合剂在生胶或塑料胶中均匀分布的过程;混合指仅增加配合剂在胶料中的分布均匀性,而不改变其粒子的尺寸大小;塑化指橡胶分子在机械力-化学作用下继续断裂,使黏度下降,实现均匀混合。1954年,美国博格华纳(BorgWarner)公司的马邦化学品部开发了化学接枝法。它是利用材料表面的反应基团与被接枝的单体或大分子链发生化学反应而实现表面接枝,包括偶联接枝、化学或臭氧引发接枝。ABS树脂的生产,为工程塑料增加了新的适用广泛的品种。

氰氨公司[美]生产甲基对硫磷 甲基对硫磷俗称甲基1605,分子式是C8H10NO5PS,是一种有机磷杀虫剂。1938—1944年,德国法本公司的施拉德尔(Schrader,G.)等在研究军用神经毒气时,发现许多有机磷酸酯具有强烈杀虫作用,并合成了甲基对硫磷。二战后,该技术被美国获得。1946年,美国氰氨公司首先投产。1949年,法本公司投产甲基对硫磷。甲基对硫磷的生产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三氯硫磷法:将黄磷经氯化再与硫黄反应制得三氯硫磷;然后在低温下慢慢加入到过量甲醇中,反应生成O-甲基硫代磷酰二氯,分离后再与过量甲醇混合,在低温下滴加液碱,生成O,O-二甲基硫代磷酰氯;最后在溶剂中将其与对硝基苯酚在铜盐催化剂和纯碱的作用下进行缩合反应,制得甲基对硫磷原药。另一种是五硫化二磷法:将黄磷与硫黄反应制得五硫化二磷;再与甲醇反应生成二甲基二硫代磷酸;然后,通入氯得到O,O-二甲基硫代磷酰氯,由O,O-二甲基硫代磷酰氯制得甲基对硫磷的过程与第一种方法相同。甲基对硫磷的开发与生产促进了农药工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