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
上海化工厂[中]成立 1924年,日本商人在上海建立了明华糖厂。1946年,中国化工专家徐名材(1889—1951)以明华糖厂为基础,建立了中央化工厂上海分厂,下设染料、胶品、化工原料三个部门。1950年,该厂改名为上海化工厂(Shanghai Chemical Plant),主要生产染料、橡胶制品、软水剂和绝缘材料等产品。自50年代末,该厂开始加工聚氯乙烯(PVC),成为中国第一家大规模生产PVC制品的工厂,并首次生产出覆铜板(全称覆铜板层压板,是由木浆纸或玻纤布等作增强材料,浸以树脂,单面或双面覆以铜箔,经热压而成的一种产品)、离子交换膜和聚四氟乙烯制品。该厂下设5个塑料加工成型车间,还设有模具车间、机修车间和技工学校。生产的塑料制品有8个系列、88个品种,主要包括聚酯薄膜、软质聚氯乙烯制品、硬质聚氯乙烯制品、覆铜箔层压板、聚四氟乙烯制品、聚烯烃制品、异相离子交换膜、注射成型制品等。上海化工厂是中国最早的塑料加工专业厂。
杜邦公司[美]生产聚丙烯腈纤维 聚丙烯腈纤维又称腈纶,它是指用85%以上的丙烯腈与第二单体(如丙烯酸甲酯等)和第三单体(如丙烯磺酸钠等)的共聚物,经湿法纺丝(所用纺丝溶剂有溶液聚合用的溶剂和二甲基乙酰胺、碳酸乙烯酯、硝酸等)或干法纺丝(所用纺丝溶剂只有二甲基甲酰胺,其浓度为25%~30%)制得的合成纤维。其生产工艺包括:聚合(包括以水为介质的悬浮聚合和以溶剂为介质的溶液聚合)、纺丝(包括湿法纺丝和干法纺丝)、预热、蒸汽牵伸、水洗、烘干、热定形、卷曲、切断、打包。100多年前,人们已制得聚丙烯腈,但是,由于没有合适的溶剂,因此未能制成纤维。1942年,德国人莱因(Rhine,H.)与美国人莱瑟姆(Latham,G.H.)几乎同时发现了二甲基甲酰胺溶剂,并成功地得到了聚丙烯腈纤维。以后,又发现了多种溶剂,形成了多种生产工艺。1950年,美国杜邦公司(DuPont Company)首先进行聚丙烯腈纤维工业生产。1954年,联邦德国法本拜耳公司用丙烯酸甲酯与丙烯腈的共聚物制得纤维,改进了纤维性能,提高了实用性,促进了聚丙烯腈纤维的发展。1984年,聚丙烯腈纤维的世界产量为2.4Mt。聚丙烯腈纤维的工业化生产为人类生活提供了优质的合成纤维。
杜邦公司[美]开发丙烯酸树脂涂料 丙烯酸树脂涂料是以丙烯酸树脂为主要物质的合成树脂涂料。它按形态和性质可分为溶剂型、水型、无溶剂型三大类;按成膜特性分为热塑性和热固性两大类。丙烯酸树脂涂料的生产方法主要有溶液聚合法、悬浮聚合法、乳液聚合法和沉淀聚合法等。1805年,人们研究丙烯酸单体和树脂。1927年,罗门哈斯(Rohm & Haas)公司实现其工业化生产。1939年,德国法本公司采用“列培合成法”(Reppe’s synthesis)合成丙烯酸酯。“列培合成法”是指烯烃或炔烃、CO与一个亲核试剂如H2O、ROH、RNH2等在均相催化剂(如过渡金属Ni、Fe、Pd等的盐和络合物)作用下,形成羰基酸及其衍生物。其反应过程是:先生成酰基金属,然后和水、醇、胺等发生反应生成酸、酯、酰胺。1950年,美国杜邦公司(DuPont Company)首先制成热塑性丙烯酸树脂涂料并用于汽车涂装。1952年,加拿大工业公司获得了生产热固性丙烯酸树脂涂料的专利。1965—1980年,美国丙烯酸树脂涂料的年平均增长率高达 8%。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开始研究丙烯酸树脂涂料。1984年,北京东方化工厂从日本触媒公司引进丙烯氧化技术(丙烯氧化生成丙烯酸,再将其与甲醇酯化制取)及其成套设备,建成了国内第一条丙烯酸酯生产线。1984年的产量比1983年增长44.43%。中国已成为世界上丙烯酸树脂的最大生产国。
施乐公司[美]生产静电复印机 复印机按工作原理可分为光化学复印、热敏复印、数码激光复印和静电复印四类。静电复印机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原稿的照明和聚焦成像部分,光导体上形成潜像和对潜像进行显影部分,复印纸的进给、转印和定影部分。它利用物质的光电导现象与静电现象相结合的原理进行复印:原稿放置在透明的稿台上,稿台或照明光源匀速移动对原稿扫描。原稿图像由若干反射镜和透镜所组成的光学系统在光导体表面聚焦成像。光学系统可形成等倍、放大或缩小的影像;其常用的感光体有硒鼓、氧化锌纸、硫化镉鼓和有机光导体带;其成像方法主要有间接式静电复印法(即卡尔森法,可分为充电、曝光、显影、转印、分离、定影、清洁、消电等步骤)、NP静电复印法[由日本佳能公司发明,它分为前消电/前曝光、一次充电(主充电)、二次充电/图像曝光、全面曝光、显影、转印、分离、定影、鼓清洁等步骤]、KIP持久内极化法和TESI静电转移成像法等。1800年,英国发明家詹姆斯·瓦特(Watt,James 1736—1819)发明了文字复制机(Letter copying machine)(数码复印机的前身)。1922—1938年,美国发明家卡尔森(Carlson,C.F.)为了解决文字书写的重复问题,和其助手奥托·科尼(Kornei,Otto)一起发明了复印机。他们首先把文字“10-22-38 Astoria”印在一个玻璃片上;又在一块锌板上涂了一层硫黄,然后在板上使劲地摩擦,使之产生静电,他又把玻璃板和这块锌板合在一起,用强烈的光线扫描了一遍。几秒钟之后,他移开玻璃片,这时,锌板上的硫黄末近乎完美地组成了玻璃片上的那行数字和字母。他为此发明申请了专利(专利号是2297691)。当时的复制工作使用炭纸或者复制机完成,人们对于电子复印机没有强烈的需求。因此,在1939—1944年间,卡尔森的发明没有得到企业的支持。1944年,巴特利研究所(Battelle Memorial Institute)支持卡尔森研究复印机生产工艺。1947年,哈罗伊德公司(Haloid Company)和巴特利研究所合作开发基于静电技术的复印机。1949年,哈罗伊德公司开发了第一个称为型号A的静电图像复印机,并复印技术称为“Xerography”。该公司还改名为施乐公司(Xerox)。1950年,该公司生产出以硒作为光导体,用手工操作的第一台普通纸静电复印机。1959—1960年,该公司生产出世界上第一台落地式办公用Xerox 914全自动复印机,施乐公司也因此垄断世界复印机市场长达10多年。1970年,施乐公司在加州硅谷设立了帕罗奥图研发中心PARC,并发明出个人电脑、图形用户交互界面、桌面出版、鼠标、激光打印、电脑网路互联技术等核心技术,由此孕育出了微软、苹果、阿杜比系统等高技术企业。其间,施乐公司也受到挑战:日本佳能公司在1965—1994年,先后推出了电子传真方式复印机Canofax1000、NP型复印机、液干式普通纸复印机NP-70、记忆式复印机NP-8500、暗盒方式小型复印机PC-10/PC-20、激光打印机LBP-8/CX、以模糊逻辑控制的复印机NP9800、备有防伪装置的彩色激光复印机CLC-550、全彩色自动两面拷贝复印机CLC800。复印机的发明得益于卡尔森的贡献,请记住他的箴言:“创意并不会像魔术一样从天而降,你必须从其他地方获得灵感,而通常阅读其他领域的相关书籍会帮助你获得这种灵感。”
仓敷人造丝公司[日]建成聚乙烯醇缩甲醛纤维生产装置 聚乙烯醇缩甲醛纤维又称维纶或维尼纶。其合成工艺是:将聚乙烯醇溶于水中,制得15%左右水溶液,通过0.07毫米左右孔经的喷丝头,在饱和的硫酸钠水溶液凝固浴中制得纤维,再经拉伸及热处理,提高强度及耐热水性;然后,在以硫酸为催化剂的作用下,与甲醛进行缩醛反应,温度约为70℃,时间为20~30分钟,经水洗,上油即得维纶纤维。1924年,德国人赫尔曼(Herrmann,W.O.)和黑内尔(Hahnel)首先制得了聚乙烯醇。1934年,德国制得了水溶性聚乙烯醇纤维。1938年,日本东京大学教授樱田一郎(1904—1986)和朝鲜化学家李生基联合提出热处理和缩醛化处理方法,使聚乙烯醇缩甲醛纤维成为耐热、耐水性良好的纤维。1941年和1942年,日本钟渊纺织公司和仓敷人造丝公司小批量试制聚乙烯醇缩甲醛纤维,但因受战争影响而被搁置。1948年,维纶纤维问世。1949年,日本化学会将其定名为“维尼纶”。1950年,仓敷人造丝公司建成了第一个聚乙烯醇缩甲醛纤维工业化生产装置并开始生产。20世纪60年代以后,朝鲜、中国、德国、俄国、韩国等相继生产聚乙烯醇缩甲醛纤维。1964年,中国建成了年产1000吨维纶的设备。目前,中国成为世界上维纶产量第一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