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885年

约1885年

维埃耶[法]制成单基火药 单基是指纤维素硝酸酯,它是用挥发性溶剂塑化成型后,将溶剂驱除而成的。单基火药是指只含有一种高分子爆炸基剂及一些附加物的发射药。它的主要成分是硝化棉,故也称硝化棉单基药。1885年,法国化学家维埃耶(Vieille,Paul 1854—1934)经过对各种配方的研究,确定了这种火药的生产工艺。首先,用68%的“不溶”火棉(含13%的氮)、30%的可溶火棉(含12%的氮)和2%的石蜡组成基剂对其进行脱水(使用乙醇)、挤压;然后,将其打碎,用乙醚搅拌使之胶化成团;最后,用热空气烘干,碾轧成型、切割成成品。法国军队将其命名为B火药(Poudre B)。这种火药可以缓慢燃烧,它比容较大,爆温较低,对武器烧蚀较轻,被广泛用作枪弹和中小口径炮弹的发射药。它是第一种单基火药,也是近代火药工业的真正开端。

img

常见的发射药形状

1.管状 2.带状 3.球状 4.七孔粒状 5.七孔梅花状

蒂尔潘[法]发现苦味酸的炸药用途 苦味酸的学名是2,4,6-三硝基苯酚,它是一种黄色结晶体。1771年,英国人沃尔夫(Wolf,P.)用硝酸作用于靛蓝制得苦味酸。当时,苦味酸被用于染料。使用期间经常发生爆炸,使人们认识到该物质具有爆炸特性。1885年,法国化学家蒂尔潘(Turpin,Eugènel)用雷管引爆了苦味酸,证明了它的爆炸特性。1885—1886年,法国军队开始使用它填装炮弹,称其为麦宁炸药(Mélinite),在英国则被称为立德炸药(Lyddite)。其制造方法是:将1份结晶的石炭酸(苯酚)和1份浓硫酸在100~120℃的温度下加以处理,将混合物冷却并用2倍体积的水稀释,再加入3份硝酸进行反应,分离提纯出结晶体即得产品。苦味酸是一种威力大于TNT的单质猛炸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它是最主要的军用炸药品种。一战后,因其不耐冲击性和强腐蚀性而逐渐被TNT炸药取代。

伦敦帝国学院化学工程系成立 伦敦帝国学院也称伦敦帝国理工学院,或简称为帝国理工,它成立于1885年。该学院共分为3个系:机械工程系、电机工程系、化学工程系。其中,化学工程系讲授的化学工程课程不过是化学和机械工程的混合,没有单元操作的概念。不久,该系被停办。化学工程系是世界上最早的化学工程专业,它标志着化工教育与化学教育开始分离开来。

斯旺[英]最先发明人造丝 人造丝是一种丝质的人造纤维,它由纤维素构成。人造丝的来源有石油和生物两种。其中,源自生物的人造丝被称为再生纤维。1866年,英国人休斯(Hughes,E.E.)首先从动物胶中制造出人造蛋白质纤维。具体方法是:将动物胶溶于乙酸,在硝酸酯水溶液中凝固抽丝,然后,以亚铁盐溶液脱硝,进一步加工得到蛋白质纤维。1855年,瑞士化学家安德曼(Anderman)用硝酸处理桑叶后变成了黏性液体;将其通过小孔挤压出一根根细丝,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人造纤维。1880—1883年,英国化学家斯旺(Swan,Sir Joseph Wilson 1828—1914)在研制灯丝过程中,尝试将硝酸纤维素溶解在醋酸中,对溶液施压使其通过(固定模具)小孔口成为细丝,细丝在乙醇溶液中凝固并经硫化铵脱硝成为“人造丝”。1883年,他以这种加工工艺申请了专利。1885年1月,他在伦敦博览会上展出了这种人造丝。斯旺的发明为人造纤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889年,法国化学家夏尔多内(Chardonnet,Hilaire Bernigaud 1839—1924)在斯旺的基础上发明了人造纤维,实现了工业化生产。1935年,意大利人弗雷蒂(Frette)用牛乳提取的奶酪素制成人造羊毛。1937年,美国杜邦公司的一位发明家用煤焦油、空气与水的混合物在高温下融化后拉出了细丝即所谓合成纤维——尼龙。

img

斯旺的实验性碳灯丝炽热发光灯于1878年12月公开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