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

1980年

尹光琳[中]等开发生产维生素C新工艺 1933年,瑞士化学家赖克斯坦(Reichstein,Tadeus)发明了生产维生素C“一步发酵法”:以葡萄糖为原料,经催化加氢制成D-山梨醇,再经黑醋菌发酵进行生物氧化而得L-山梨糖。L-山梨糖与丙酮缩合成双丙酮山梨糖,后者被次氯酸钠氧化,得双缩丙酮古龙酸,然后以浓盐酸使之水解并内酯化,即得维生素C。1934年,瑞士罗氏公司购买此专利,独占了维生素C的市场。1980年,中国科学院北京微生物研究所尹光琳等发明了维生素C生产“二步发酵新工艺”:先将葡萄糖还原成为山梨醇,经过第一次细菌发酵成为山梨糖,再经过第二次细菌发酵转化为2-KGA,最后异化成维生素C。该方法大幅改进了赖克斯坦的一步发酵法,省去了大量的丙酮和苯等有机溶剂,简化了生产过程,降低了维生素C的生产成本。1985年,该专利出售给瑞士罗氏公司,但是,罗氏公司并不使用该方法,仍然沿用赖克斯坦的一步发酵法。然而,这项专利在国内的使用权并没有卖给罗氏公司。上海第二制药厂采用“二步发酵新工艺”生产维生素C,实现了我国维生素工业的一大突破。到1990年初,国内已经有26家药厂用二步发酵法生产维生素 C。

苏元复[中]用萃取法提取麻黄素与柠檬酸 1933年,苏元复(1910—1991)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学工程系。1935年,他赴英国就读于曼彻斯特大学理工学院并于1937年获硕士学位。1938年,他回国主要研究溶液萃取理论及应用。从1956年起,他曾3次参与制订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20世纪80年代初,他改进提取麻黄素的传统方法和设备,发明了用萃取法提取麻黄素的新工艺,即只需在浸渍液中加烧碱以游离麻黄碱,用甲苯或二甲苯萃取,负载了麻黄素的甲苯,用草酸或盐酸的水溶液反萃,所得浓溶液经脱色、结晶、分离,即得合格产品。该成果于1985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1980年以后,他改进了用萃取法提取柠檬酸的工艺,解决了操作乳化、回收率低等难题,实现了萃取法提取柠檬酸的工业化。此项发明获得了美、德、英等国专利权。1986年,获国家教委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987年,在南斯拉夫萨格勒布国际博览会上荣获金奖。此外,他还探索了有机酸的萃取发酵和萃淋树脂(是能使废水中金属离子脱除的物质)的应用;提出了用浸取-萃取联合法联产甲酸和碳酸氢钠;提出了水相中含少量杂质或添加表面活性剂时“滴外传质系数”的表达式;肯定了醚类-水等二元系统存在着激烈的界面湍动;提出了既考虑前混又考虑返混的萃取塔复合模型;首创了两种新型的高效萃取塔;提出了从纤维硼镁矿制取硼酸、硼砂以及从磷矿制取磷酸和磷钾复合肥料的新工艺。

汪旭光[美]生产第一代乳化炸药 乳化炸药(emulsion explosive)是含水炸药的一种。含水炸药还包括:浆状炸药,它由美国犹他大学(The University of Utah)库克(Cook)教授和加拿大铁矿公司法纳姆(Farnum)于1956年底研制;水胶炸药,它由美国杜邦公司卡特莫尔(Cattermole,G.R.)于1972年首先提出。乳化炸药是借助乳化剂的作用,使氧化剂盐类水溶液的微滴,均匀分散在含有分散气泡或空心玻璃微珠等多孔物质的油相连续介质中,形成一种油包水型的乳胶状炸药。1968年,美国科学家布卢姆(Bluhm,M.F.)首先发明了乳化炸药。1979年,我国科学家汪旭光(1939— )等研制出了第一代油包水型乳化炸药——EL乳化炸药。1980年,我国在河北龙烟铁矿建成了第一条乳化炸药生产线,生产的乳化炸药在性能、生产工艺和原材料等方面独具特色,其成本也大大低于国外。同年,该成果获冶金部科技成果一等奖。1982年,该成果获国家发明二等奖。汪旭光也被誉为“中国的诺贝尔”。

格里科[美]等人工合成苦木素 苦木素(quassin)是从苦木科植物中提取到的一类内酯类化合物。它既可以从苦木科植物(茎皮、叶和根等)中提取,也可以通过化学合成。埃塞俄比亚人用乙醇抽提鸦胆子植物的树皮,在抽提液中即可得到鸦胆子苦素,以此治疗癌症。1973年,库汗(Kuehan,S.M.)等人从鸦胆子植物(bru-ceaantidysenter ica)中,分离出2个新的苦木素和5个新的苦木素葡糖苷,还分离出8个苦木素和19个苦木素葡糖苷。它们含有抗白血病生理活性的物质,它对小鼠的淋巴白血病、大鼠的肌肉癌肉瘤和人体鼻咽癌KB细胞都有抑制作用。随后,皮埃尔(Pierre,Alain)等人发现,从这一属植物中提出的一些苦味成分呈现出抗白血病作用。后来,格里科(Grieco,P.A.)等人对苦木素类(quassinoids)的全合成进行了研究。他们根据对化学结构与生理活性关系的研究,以及这类化合物基本骨架中A环与D环的类似性,设计了全合成B、C、D、E环型化合物的路线,以环乙酮甲酸乙酯为原始原料,经35步反应,合成了中间体2-羟基内酯。1980年,美国科学家格里科(Grieco,P.A.)等人工合成能够治疗白血病的天然化学药物——苦木素。1988年,富卡米雅(Fukamiya)从抗痢鸦胆子植物的根中提取出苦木内酯类成分。1990年,于雅男等从鸦胆子植物中提取出新的苦木内酯鸦胆子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