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世纪
奶粉出现 奶粉是将牛奶除去水分后制成的粉末,它的出现解决了鲜奶不宜保存的难题。据意大利人马可·波罗(Marco Polo 1254—1324)在其《马可·波罗游记》中的记述,中国元朝的蒙古骑兵曾携带过一种奶粉食品作为军需物资。这是现知世界上人类最早使用奶粉的文字记录。
中国出现笼蒸法贮茧工艺 笼蒸法贮茧工艺出现在中国元代。当时对鲜茧的处理方法有三种,即日晒、盐浥、笼蒸。《韩氏直说》认为“笼蒸最好”。《农桑辑要》和《农书》对笼蒸法作了介绍和推广,基本方法为:“用笼三扇,以软草扎圈,加于釜口,以笼两扇,坐于其上,笼内匀铺茧,厚三指许。频于茧上以手试之,如手不禁热,可取去底扇,却续添一扇在上,如此登倒上下,故必用笼也。不要蒸得过了,过则软了丝头,亦不要蒸得不及,不及则蚕必钻了。如手不禁热,恰得合宜。”在蒸完之后,“于蚕房槌箔上,从头合笼内茧在上,用手拨动。如箔上茧满,打起更摊一箔,候冷定,上用细柳稍微覆了,只于当日都要蒸尽,如蒸不尽,来日必定蛾出”。蒸茧时还要注意蒸茧工艺与茧质的关系:“蚕成茧硬、纹理粗者,必缫快,此等茧可以蒸馏,缫冷盆丝;其茧薄、纹理细者,必缫不快,不宜蒸馏,此止宜缫热盆丝也。”另外,还要在蒸汤中加入适量的助剂:“釜汤内用盐二两、油一两,所蒸茧不致干了丝头。”说明当时对蒸茧与缫丝的关系已经考虑得非常具体。
中国盛行织金锦 织金锦是以织入的金线显花的丝织物,最早发现于唐代墓葬中,但到元代开始盛行,是当时最重要的丝绸品种。织金锦是现代的称谓,它在元代的同义词是金段匹。金段匹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纳石失,一类是金段子。其中,纳石失的数量较少,但品格更高,声名更大。从出土实物分析,元代加金织物的组织结构一般可分为两类:中国传统的地络类织物和新出现的特结类织锦。前者是在平纹地或斜纹地上用地经进行固结的加金织物,其所用金线常为片金;后者用两组经丝,一组与地纬交织,起地组织,一组用以固结起花的金线,这种金线可以是片金,也可以是捻金。典型的金段子属于前者,典型的纳石失属于后者。除组织结构外,典型的金段子和纳石失的明显区别还表现在图案上,一般来说,纳石失具有浓郁的西域风情,这不仅表现在图案题材上,而且还有波斯文字织纹,而金段子的图案保留了更多的中国传统特色。据研究,织造纳石失的织工可能是以西域人士为主,穆斯林是其骨干,故其形式保留了一定的伊斯兰传统。
“冷盆”法控制缫丝水温工艺 中国元代的缫丝工艺已采用“冷盆”法来控制水温。《农桑辑要》中载:“冷盆可缲全缴细丝。中等茧可缲双缴,比热釜者有精神,而又坚韧。”又“热釜可缲粗丝单缴者,双缴亦可。但不如冷盆所缲者洁净光莹也”。可见,用冷盆法缫丝比热釜所缫的丝坚韧,并且洁净光莹。这是缫丝工艺上的一大进步。
黄道婆[中]传播和改革棉纺织技术 黄道婆,宋末元初松江乌泥泾(今上海华泾镇)人,中国元代棉纺织技术革新家。她早年流落崖州(今海南省)近三十年,在崖州随黎族人学习纺织。元代元贞年间(1295—1297年)返回故里从事纺织,并教当地妇女棉纺织技术。她把在崖州学到的纺织技术进行革新创造,制成一套扦、弹、纺、织工具,如去籽用搅车、弹棉用椎弓、纺纱用三锭脚踏纺车,大大提高了纺纱效率。在织造方面,她用错纱、配色、综线、絜花等工艺技术,织制出著名的乌泥泾被。从此,松江的纺织业发达起来,松江一度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