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

1894年

卫杰[中]撰《蚕桑萃编》 卫杰,字鹏秋,生卒年不详,中国清代剑州修睦团(今四川省剑阁县元山镇)人。1894年,他在直隶(今河北省)蚕桑局主管蚕桑生产时编著完成《蚕桑萃编》一书,在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进呈御览、奉旨颁行”,《蚕桑萃编》遂开始流传。该书是中国古代篇幅最大的一部蚕书,共15卷。其中叙述栽桑、养蚕、缫丝、拉丝绵、纺丝线、织绸、炼染共10卷;蚕桑缫织图3卷;外记2卷。此书内容详尽,通俗易懂。书中除了对中国古蚕书的介绍和评价外,重点叙述了当时中国蚕桑和手工缫丝织染所达到的技术水平,尤其是在3卷图谱中绘有当时使用的生产器具,并附有文字说明。有些内容,如江浙水纺图和四川旱纺图中所绘的多锭大纺车,反映了当时中国手工缫丝织绸技术的最高成就。在外记第14卷中介绍了英国和法国的蚕桑技术和生产情况;在第15卷中介绍了日本的蚕务。《蚕桑萃编》是研究中国近代蚕桑技术发展的珍贵参考资料。

改良型巴门织机获得专利 巴门织机是在法国人马赫(Malhère)的发明基础上制成的。1894年,其改良型获得专利。这种织机能再现手工梭结花边织工的动作。它在形式上属于圆形织机,筒管围绕着中心齿冠排列。花边以管状的形式从这个齿冠中出来,花边是单幅的,也可以是双幅的。巴门织机相对较小且操作简单,除了能够生产平织花边之外,还能生产多种窄幅的织物,但是它的生产速度很慢。巴门织机曾在德国和法国得到过广泛使用,但在英国却从未流行过。

电熨斗 电熨斗是属于第一批使用电力的家庭用具之一。1894年,它同电水壶、食物保温器、电炉和烫发钳一起,被列入克朗普顿公司的商品目录。自其问世后,人们只是在20世纪的头30年里对它稍微进行了改进,如在电熨斗上涂了搪瓷,安装了恒温器,以及后来研制出的从底部的小孔里将细小的蒸汽流喷到衣服上的“蒸汽熨斗”。除了这些革新,设计方面几乎没有发生变化。

照相凹版印刷 1894年,捷克摄影家克利克(Klíimg,Karel 1841—1926)发明照相凹版技术。早期的工艺是照相腐蚀凹版制版,它要求复制图像和用碳素纸制成网版,再把网版转移到滚筒表面上,并通过网版涂层在滚筒表面进行蚀刻,然后在滚筒的表面薄薄地涂上一层流动的液态油墨,用刮墨刀把多余的油墨刮干净,再进行轮转印刷。1895年,根据克利克的提议,从事花布印刷的兰开斯特市斯托里兄弟公司组建了伦勃朗(Rembrandt)凹印公司,开始以照相凹版印刷名画,产品盛行一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