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C.11世纪

B.C.11世纪

中国出现简牍 简牍是对中国古代遗存下来的写有文字的竹简与木牍的概称。用竹片写的书称“简策”,用木版(也作“板”)写的叫“版牍”。超过100字的长文,就写在简策上,不到100字的短文,便写在木版上。关于简牍的起源时间,虽然学界长期以来莫衷一是,但大多认为不会晚于B.C.11世纪。简牍的制作方法是:把竹子、木头劈成狭长的小片,再将表面刮削平滑,这种用作写字的狭长的竹片或木条叫作竹简或木简,较宽的竹片或木板叫作竹牍或木牍。简的长度不一样,有的三尺长,有的只有五寸。较长的文章或书所用的竹简较多,须按顺序编号、排齐,然后用绳子、丝线或牛皮条编串起来,叫作“策”或者“册”。用于简牍的书写工具有笔、墨、刀。简牍上的文字用笔墨书写,刀的主要用途是修改错误的文字,并非用于刻字。竹简是中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书籍形式,是造纸术发明之前以及纸普及之前主要的书写工具,对中国文化的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用酒曲酿酒 在经过强烈蒸煮的白米中,移入曲霉的分生孢子,然后保温,米粒上即茂盛地生长出菌丝,此即酒曲。用麦类代替米者称麦曲。纵观世界各国用谷物原料酿酒的历史,可发现有两大类方式:一类是用发霉的谷物,制成酒曲,再用酒曲中所含的酶制剂将谷物原料糖化发酵成酒;另一类是以谷物发芽的方式,利用谷物发芽时产生的酶将原料本身糖化成糖分,再用酵母菌将糖分转变成酒精。从有文字记载以来,中国的酒绝大多数是用酒曲酿造的,其时间不会晚于西周早期。这种酿酒方法是中国先民的一项伟大发明,后来逐渐在整个东亚传播开来。以后利用麦曲发酵的技术经验又进一步从酿酒推展到制醋、做酱等领域,于是利用曲酿酒、制醋、做酱遂成为东亚酿造业的特征。而西方自古以来都是用麦芽糖化谷物,然后再用酵母菌使糖发酵成酒。直到19世纪50年代法国微生物学家路易斯·巴斯德(Louis Pasteur 1822—1895)揭示了发酵酿酒的原理后,人们才注意到中国酿酒的独特方法,并理解了它的科学内涵。

漆器生产中的填漆工艺出现 所谓填漆,是用填漆方式来显示花纹的工艺。填漆前需在器表做出阴纹,一般采用两种方法:其一是先堆后填,即先在漆胎上用干漆堆起阳纹轮廓,轮廓内便成了阴纹,阴纹内再填色漆,阴纹外则需用漆填平;其二是先刻后填,即用镂刻的方式在漆地上做出阴纹,阴纹内再用色漆填平。这种技术始见于中国商代晚期。

中国使用茜草染色 茜草(拉丁名Radix Rubiae),茜草科植物,多年生攀缘藤木,别名血见愁、地苏木、活血丹、土单参、红内消等。茜草的色素成分是蒽醌类衍生物,主要有茜素、茜紫素、伪茜紫素等,茜素含量最多。此物含于根中成配糖体,若用硝酸沸煮之,则在根内发酵,而成素。茜素之体,存在于新鲜之茜草根中,微溶于冷水,易溶热水、酒精及醚中,溶于咸性液内呈血红色。古代提取茜素,采用的是类似靛蓝的发酵水解法,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将配糖体的甙键水解切断。然茜草素对棉纤维没有足够的亲和力,必须依靠铜、铝、铬等金属盐的媒染作用。茜草为人类最早使用的红色染料之一,《诗经》有“缟衣茹藘,聊可与娱”“东门之墠,茹藘在阪”等句。在当时,红色染料用于公服、祭服、军衣的染制,茜草用量很大,可以推测,当时茜草的栽培与染茜红工艺的经验已经比较成熟了。

中国冕服制度逐渐完备 冕服是中国古代服装种类中最重要的礼服,即为古代帝王卿相在举行祭祀活动中所穿用的祭服。它在夏商时期就已初具形制,到西周时,冕服形制在前两代的基础上变化发展,最终定型,并形成具有严格等级差别的冕服制度。根据所穿用场合的不同,冕服可分为大裘冕、兖冕、鷩冕、毳冕、img冕、玄冕等六种。就典型而言,冕服的组成部分应包括冕冠、冕服和带、韨、绶、舄等配件。戴冕冠者都要与冕服配套穿用。冕服的形制为上衣下裳,颜色多为玄衣而img裳,即青黑色上衣、黄赤色下裳,用以象征天地及其色彩。其上饰以十二纹章,以表示身份等级。周代的冕服制度是中国古代章服制度的核心,其庄重威严的服装形制,充分体现了森严的等级制度,成为后代统治者礼服定制的范本,对中国古代服装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髹漆技术应用于纺织品上 髹漆,即涂漆整理,是指在各种器物的表面髹涂漆液,以获得坚固、耐久、防水、美观的用品。1953年,在中国陕西长安县(今西安市长安区)普渡村的西周墓葬中,发现了涂有棕黑色漆的编织物残片,说明至迟在西周时期髹漆技术已经应用于纺织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