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河(沟)道生态质量的认识及评价

3 山区河(沟)道生态质量的认识及评价

河(沟)道除具有防洪、供水、灌溉和旅游等多种水利功能外,还具有对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支撑功能,包括对坡面径流的过滤功能、小型水体的自我净化功能、水分的涵养与旱涝的缓解功能、对于洪水控制的作用和局部气候的稳定等。

科学界普遍认为人类大规模的经济活动是损害河流(沟道)生态系统健康的主要原因。在人类进行大规模经济活动前的自然河流(沟道),可以定义为是原始状态。原始状态河流(沟道)生态系统具有较为合理的结构和较为完善的功能,处于一种自然演进的健康状态。自然系统优于人工系统,人类活动干扰前的自然状态优于干扰后的状态。

西方国家对地表水的生态研究开展较早,欧洲对河流(沟道)的生态质量评价指标主要包括生物指标及与生物指标有关的水利形态指标、物理化学指标和污染指标等,主要根据地表水受人为干扰的程度和形式进行生态质量状况分级。认为没有人为活动的扰动或人为活动的扰动很少,处于自然状态,水质很好,自然植被丰富的河流(沟道)为生态质量最优状态。

生物指标主要包括:植物群组成及丰富性,动物群组成及丰富性和鱼类组成、丰富性和年龄结构性等。浮游植物和岸坡植物未受人类活动干扰,动植物群落具有连续性的为生态质量最优状态。

与生物指标有关的水利形态指标主要包括:水文形态(水量与水流动力、与地下水的联系),河流(沟道水体)连续性和形态特征(水深和宽度变化、河床结构和河岸带结构)等。河(沟)道形式、宽度和深度具有多样性,水流速度、河(沟道)底层及两岸、径流量及水流流态、与地下水连接的方式均几乎未扰动,河(沟)道纵向及横行均具有连续性,水栖的有机物及沉积物不受人为干扰而移动,符合以上条件的河(沟)道在水利形态方面为生态质量最优状态。

与生物指标有关的化学和物理化学指标主要包括:热量、氧化、酸碱度、营养化等。污染情况主要包括:水体污染是由于敏感污染物进入水体和由于大量污染物进入水体而引起两种情况。水的物理化学指标未显示人类活动影响的痕迹,水质保持自然状态,几乎测不到污染物,或污染物浓度保持在未受人为活动影响的自然状况范围内的水体为生态质量最优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