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水源地保护管理实践与措施建议
近年来,北京市水源地保护与管理工作取得显著成效:①水源保护遵循“总体规划、突出重点,建管并举、综合治理”的原则;②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努力抓好基础工作,排除老情况,查找新问题,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对各类水源安全隐患进行认真排查整改,排查工作创新思路,不断提高排查工作水平;③不断完善水源保护的相关法律制度,建立相关部门的联动工作机制和污染治理及设施运行的长效机制;④落实政府的监督职责,切实把安全责任落实到作为责任主体;⑤进一步加大宣传教育和培训力度,不断强化群众的环保意识。
在水库上游山区构筑“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实施水源区污水、垃圾、厕所、环境、河道五项同步治理,采取多种措施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密云水库拆除网箱养鱼和库岸违章建筑,保护区实行封闭管理,库区上游退耕还林还草,建设生态湿地和库滨生态过滤带,净化水体。水库上游实施“稻改旱”,进行节水改造,建设雨洪利用工程,增加入库水量。目前城区集中供水水源地已基本划定保护范围,并制定了有关保护办法。如1986年、1989年制定了《北京市城市自来水厂地下水源保护管理办法》和《北京市水资源保护规划》,1999年北京市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北京市密云水库、怀柔水库和京密引水渠水源保护管理条例》。此外,北京市科委已立项开展“京郊农村安全饮水及污水处理技术研究与示范”,在13个郊区县组织开展饮水安全及污水处理示范工作,研发一批适合农村特点的技术,创新运行管理机制,并引入商业化模式。
有关区县也在水源保护与管理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例如,通州区推广应用生物农药20余种,推广生物防治、物理防治17万亩,加强农民技术和技能培训141期;石景山区全面启动污染源监测工作,利用GPS对100多个重点污染物排口进行重新定位,建立健全污染源台账,开展环境安全隐患排查,对不达标单位提出限期整改要求;朝阳聘请环境整治特约社会监督员,广泛接受社会监督。
在总结分析北京市水源地保护与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以下措施建议,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