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谷区雨洪资源开发利用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1 平谷区雨洪资源开发利用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降水具有年内和年际分配极不均匀的特点。年内降水主要集中在汛期,即6~9月,汛期雨量约占全年80%左右,年际间最大降水量是最小降水量的4倍以上,对于同一场次短历时暴雨,雨量往往集中在3~4h之内,一方面引起洪涝灾害;另一方面造成大量的雨洪资源白白流失。1999年至今连续8年干旱少雨,地表水资源量极少,地下水没能得到充分回补。2006年全区降雨量为514.5mm,折合降水总量为4.93亿m3,比多年平均减少24%。这种状况下,造成地下水位急剧下降,人民生产和生活用水日趋紧张。不仅如此,外来水也呈减少趋势。2000年以前平谷区多年平均入境水量为1.21亿m3,但由于上游相邻省、市及区县都加大了地表水拦蓄,使平谷区的入境水量在急剧减少,2006年入境水量仅为0.1749亿m3,较多年平均年入境水量减少了1.0亿m3。这样不仅影响了平谷地区的蓄水量,尤其减少了地下水的回补。除此以外,平谷区作为北京市区供水应急水源地,2006年向市区供水0.8327亿m3,相当于本年平谷自身开采地下水的80%,使平谷区本来紧缺的水资源更加紧缺,供需矛盾日趋严重。

综合以上原因可以看出平谷区的水资源形势非常严峻,水资源供需矛盾日趋严重。2006年平原区年末地下水位比2005年同期下降了4.14m,储量减少了1.6943亿m3,地下水储量比1980年末累计减少了6.6668亿m3。因此减少开采地下水,尽可能地开发利用地表水是当务之急,是实现水资源良性循环的最佳选择。

开发利用雨洪资源是自然环境向人们提出的现实课题。它的可行性主要是:

(1)根据平谷区降水、水文及水资源情势和特点,开发利用雨洪资源还有相当大的潜力。2006年平谷区水资源公报数据显示,该年平均降水量为514.5mm,属于偏枯水年,即使在这样的年份出境水量仍为0.4913亿m3

(2)各级领导和群众对水资源短缺是充分认可的。“节约一滴水,留给子孙喝”,已成为绝大多数人的共识。开发雨洪资源利用有深刻的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

(3)多年来兴建“五小工程”锻炼和培养了大批的技术骨干和技术队伍。

(4)广大干部群众有一定的投工、投劳和投资的积极性,再加上国家的资金支持,因此,开发利用雨洪资源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