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动北京市水资源配置管理系统建设

3 启动北京市水资源配置管理系统建设

为应对严峻的水资源形势,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和水资源收支预算管理制度,在北京市政府领导的倡导与支持下,市水务局启动了建设以全市水资源总量为基础的北京市水资源配置管理系统。水资源配置管理系统建设是优化水资源配置方式,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提升水资源管理科学化与定量化水平,推进水务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技术支撑。

系统建设的总体目标概括为“信息采集方便快捷、水量统计准确全面、涉水事件及时响应、配置管理科学合理”。建立水资源配置管理系统的目的,是要及时、准确、全面地掌握全市水资源状况,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水资源信息采集、传输、管理体制,统一规划并整合现有应用系统水资源信息,实现水资源信息的全面、有效管理,为全市水资源合理配置、节水措施制定、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科学管理提供必要的决策支持。系统建设将充分利用现有信息化资源,实现对城区地表及地下重要水源的水量自动监测,完善信息传输网络,建立水资源配置二级管理体系,包括水量信息管理和涉水事件管理,并采用数字认证技术保证中心平台的系统安全。

根据系统建设的目标要求,系统总体结构划分为四层,即信息采集层、传输与网络层、数据支撑层以及应用层。系统总体结构图见图1。

图1 系统总体结构图

水资源配置管理系统主要包括水资源水量管理信息子系统、水资源保障信息管理子系统和信息安全认证建设三大部分。其中,信息采集系统建设、传输与网络系统建设主要在水资源水量管理信息子系统中实现,信息安全认证建设在系统全部模块中都实现。水资源水量管理信息子系统建设是以北京市水务局为中心平台,局属单位、公共服务单位以及区县水务局为分中心平台,建立水资源水量二级管理体系,实现对全市水资源信息的获取,进而实现水资源日清月结,在此基础上进行水资源平衡分析计算,为领导提供决策支持。水资源保障信息管理子系统建立涉水事件应急指挥平台,集成整合北京市水务应急突发事件信息,进一步规范北京市水资源事件的处理流程,实现应急事件的分级管理和统一监督,提高事件的处理能力。信息安全认证建设基于数字证书,规范信息系统用户认证管理、权限管理,建立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按照统一规划、分期实施的原则,水资源配置管理系统分两期进行建设。一期工程已于2006年12月启动,计划2007年底建成;二期工程预计于2008年初开始建设,2008年底完成工程全部建设内容。通过本项目的建设,主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进一步完善信息采集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水资源信息的全面、快速采集。充分整合利用现有资源,对重点信息源采集点进行自动化建设,包括新建京密引水渠沿线的5个流量自动监测站,并建设100万t以上用水大户自动远传水表的数据上报。

(2)全面掌握水资源信息,实现水量信息的统一管理。利用自动采集和人工采集相结合手段,实现水资源数据的统一入库管理。快速、准确、全面地掌握北京市水资源状况,为水资源合理配置提供技术支撑。

(3)规范水资源数据的上报流程,严格信息审核制度,建立三级管理体系。实现对全市水资源信息的汇集上报,建设水文总站、节水中心、水电中心、京密引水管理处等8个二级平台系统,选择昌平区水务局为试点,建设与整合水务站、区县水务局的数据库和应用系统,实现水务站—区县水务局—市水务局的自下而上三级水资源信息化管理,并逐步推广到其他区县水务局,提高水资源管理的整体信息化水平。

(4)实现水资源日清月结,进行全市、重要关键点的水量平衡分析计算,为领导提供决策支持。

(5)为涉水事件应急指挥提供平台。规范涉水事件处理流程,建立应急突发事件统一处理平台,及时应对全市各种突发的水务应急事件,最大限度地降低水资源突发事件带来的损失。

(6)构建符合水务局信息化特点的数字认证安全体系,迅速、全面地提升水务局信息安全防护能力,创建安全、可信的网络信任机制,加强信息的可控性,促进电子政务深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