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河湖的治理回顾
北京城市河湖水系始建于金代,成形于元代,拓展于明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较大规模的改造和建设,形成了现在的水系格局。城区的排水系统大致分为地上、地下两个方面:地上排水系统由河道、湖泊构成,主要担负着排洪、蓄水、提供水环境的作用。早期人们多居以平房,生活用水量相对较少,道路铺装较少,地面以裸露为主,生活废水就地泼洒渗于地下,不会对河道构成太大影响;地下排水体系早在元代初期建成,集中在东城、西城、崇文、宣武四个内城区。在主要街道和居民区修有暗沟,与砖砌渗井相连通,雨水和污水进入渗水井后排入暗沟,再从暗沟流向城外的河道。北京现有明清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修建的暗沟400余条,共长100多km。这些地下“建筑”最早的已有700年,有些管道仍在保持着较高的使用率。
2006年底,经过全市大规模的普查,北京市区现有管网长度3807km,其中污水管道1665km,雨水管道1386km,雨污合流管道756km。仅比城八区道路总长少193km。
目前河湖处管辖河道流经9个区的13条河道,河道长度118.39km(其中明渠109.56km,暗渠8.83km);供水湖泊24处,水面面积866万m2,水体总量1338万m3。城区的截污治理工作经历了较大规模的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20世纪60年代,治理了排污口200多个,由于当时居住人口少且比较稳定,排污口的数量相对较少,同时降雨量大,河道水体流动性强,河湖基本是水体清澈。第二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初,城市建设发展迅猛,全市常住人口1032万人,流动人口也达到了127万人。随之带来的是用水量加大,排放污水量不断增加,加重了城市河湖污染程度。此次截污工程历时3年,对11条河渠进行了有效的治理,改造和封堵了排污口300多个,减轻了河湖水质的进一步恶化。但河湖的水质急速变差,有些河道已经呈现出黑臭的趋势,水中的自然水生植物和鱼类在逐年减少,河道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纳污能力下降。到90年代末,人口增加到1285万,流动人口猛增到300万,各项建设工程如火如荼,城市河湖生态环境更加恶劣,再遇上连年干旱,几乎到了“有河多干、有水多污”的地步。为了彻底改善城市水环境,从1998年开始,市政府投巨资实施了第三阶段大规模的截污工程,对城中心区的昆玉段、长河、筒子河、内城六海湖泊等近50km河道和13处湖泊进行了有效的治理,逐步实现了“水清、流畅、岸绿、局部通航”的治理目标。
以第三阶段大规模治理为契机,特别是从2002年起,北京市城市河湖管理处对管辖范围内的所有排水口进行核查,排水口有878个。其中雨水口600个,雨污合流口278个。在截污治理前,年排污量达1.15亿m3。对于合流的排污口分别采用铺设污水管道、雨污分流、改造截流井、增设截流坎和渗井等多种方式给予治理。自2002年至2007年上半年,经过5年的不懈努力,先后对河湖处管辖范围内13条河道中的12条进行了截污治理,治理长度94km,占管理总长的86%;完成治理雨污合流口230个,占排污口(278个)总量的83%。由于排污口的有效治理,大大改善了城市河湖水质,通过连续3年的水质监测,城区河湖水质逐年好转,同时也避免了水华大面积的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