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依靠科技手段,提高监管能力
要从根本上解决供水安全隐患,最重要的是进行管网监控技术的创新,要利用科技手段加强对管网的管理与维护。2006年下半年,北京市自来水集团与中科院生态研究中心共同实施了《北京市中心区供水管网漏失监测系统研究与应用》的项目,旨在建立北京供水管网的及时监测与预警、管理与控制的综合模式,实现对北京市区供水管网安全的区域性评估,并提出相应的维护与更新方案。
供水管网漏失监测系统是一种全新的综合技术体系与管网管理模式,是管网监管的一次创新型变革,是管理方式的转变。通过该系统可实现对漏点发展过程的全程监测、分析与模拟,实现对隐患管网的重点监测。
漏失监测系统由漏失监测记录仪、巡视仪和计算机支持系统组成。按照一定原则,将记录仪布设于管网暴露点,在规定时间内(一般为凌晨2~4时)运行,按一定时间间隔采集、存贮、分析噪音数据,通过巡视仪无线采集或有线输出至计算机,由计算机对传输数据进行分析和比对,检查管线运行状况。
通过漏失监测系统建立漏失因素分析数学模型,对长期、间歇、瞬时等效应因素对管道漏失的影响展开研究。重点调查管网自身性质(管材、管龄、管径等)、环境条件(土壤条件、路面车流负荷等)、运行要素(流量、水压、水锤等)与维护状况(监测效率、修复效率、更换情况等)等因素对管道漏失的影响。通过管道老化概率与失效概率模型的建立,实现管道漏失概率预测,并提出合理的管道维护与更换方案。做到防患于未然,从根本上消除管网隐患。
管网漏失监测系统于2006年11月正式投入,目前北京市区范围内已布置监测记录仪2000个,主要布置在老城区内,监测面积32km2,管线长度900多km。2007年上半年,通过该系统主动检查出的管线暗漏有240起,比2006年同期提高29%,DN75以上管线明漏392起,比2006年同期降低了13%。为保证2008年奥运会期间供水安全,增购了1400多个记录仪,到2007年底,北京市区内将有近3500个漏失监测仪布置在奥运场馆、签约饭店等重要地区,为奥运会保驾护航。该项技术在管网内大面积、大规模地使用,目前只有中国香港地区及英国、美国等少数发达国家的部分城市使用类似的管网监控系统,在国内各城市中北京是首创。通过科技手段对管网进行提前监管的方式,对我国类似北京的特大城市进行供水管理具有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