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源一齐治理,保障水环境安全

3 内外源一齐治理,保障水环境安全

由于人均水资源严重短缺,北京市河湖水体缺乏清水补充,如何保持优美的水环境、控制水体富营养化,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2001年暴发水华,社会反响十分强烈。通过长期河湖治理实践,北京水务局充分认识到“治河先治污”的重要意义。围绕污水处理和环境水体改善,开展大量的科技攻关。

“十五”以来,引进、开发了A2/O、SBR和超滤、微滤等处理工艺,不断提高污水处理率和处理水平,市区有9座污水厂处理厂运行,郊区新城建成14座污水处理厂,乡村建设上千个污水集中处理点,随着污水处理率不断提高,城乡整体水环境大为改善。

但是如何科学、有效地维持城乡景观水体基本功能,仍需不断探索水环境质量改善及富营养化防治的技术方法。

开展城市北环水系水环境质量改善研究与示范,建立了城市湖泊生态修复、污水深度处理与景观回用、城市面源污染控制和水质水量联合调试的水环境改善技术体系,探索了北方缺水型大城市水环境质量改善工程建设技术模式与建设机制。

开展城区河湖水体富营养化防治技术研究,通过系统监测,确定了北京城区河湖水华成因及主要污染源,提出了藻类生长的限制性因子,为城市河湖水华治理提供了理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开发了以水体生态—动力学模型为核心的水系水体富营养化预测集成模型,实现了城市河湖水华预测与控制。

对多种强化与生物生态技术进行了试验研究,确定了关键技术的工艺参数;以此为基础,系统总结了北京地区河湖水库富营养化与水华防治的技术措施、工程措施与管理措施,编制了《北京市河湖水库富营养化与水华防治实用技术指导手册》,指导了水体富营养化与水华防治工作。

针对城区河湖不同区域的环境问题,提出了城区河湖上游河道生态修复、下游河道控制外源污染,采取强化措施改善水体水质;上游湖泊内源控制与生态治理并举,下游湖泊强化循环,改善水体流态的整体解决方案,为北京市城市水环境质量的根本改善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成果在中南海、长河、什刹海、永定河、北护城河及朝阳公园等重点水域、河道得到应用与转化,取得了良好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尤其在太湖、巢湖和河北洋河水库相继发生水华情况下,北京城市河湖在少有新水资源补充的情况下,不仅基本控制了水华的发生,而且水环境逐渐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