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绿色产业型综合治理模式
绿色产业型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激发了村民干水保的热情,达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环境形成了良性循环。本文以汉家川小流域为例,介绍绿色产业型综合治理模式。
汉家川小流域位于延庆县大庄科乡,治理前水土流失面积19.15km2,年均侵蚀量2.32万t,平均侵蚀模数1066t/(km2·a)。治理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山高坡陡土薄,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居民区、耕地等侵占行洪区,人为增加了防汛难度;落后和单一的生产经营方式等,使当地的生态经济系统处于恶性循环状态。
根据三道防线布局的要求,把远山、高山列为林草保护区,封山育灌,从而形成生态修复防线。在水肥条件较好的荒坡地上营造一定数量人工林,坡脚及缓坡地以水平条、护树盘等坡面水土保持拦蓄工程为主,以保持水土,维持地力;地形较为开阔的山坡下部,建成水平沟(条),并且种植板栗和红果;对沟掌中生长良好的野生果树逐步嫁接为经济价值较高的栽培品种,支毛沟自上而下修筑谷坊坝群,以干砌石谷坊坝为主,隔一定距离修一座浆砌石拦沙坝,用以加强拦蓄能力。主沟道两侧缓坡台地主要修梯补阶,建顺水坝和防洪坝,保障村庄道路、基本农田免遭水冲和沙压。一般支毛沟种植用材林,条件较好的经回填表土后进行经济树种栽培或果粮间作。梯田台地以粮为主,并优化作物的种植结构,同时在村旁、宅旁、路旁全面绿化美化环境,形成第二道生态治理防线。主河道两侧栽种杨树防护林,形成第三道生态保护防线。
治理后,林草面积占宜林宜草面积的93.7%,粮食亩产由试点前的459.6kg提高到983.6kg,林草覆盖度由36.9%提高到88.4%,土壤侵蚀模数由1066t/(km2·a)下降到243t/(km2·a),综合治理程度达92.2%。各项措施的蓄水能力由试点前的216.13万m3提高到414.16万m3,保土能力由试点前的2.1万t提高到3.9万t,削减洪峰58.6%,拦沙保土效率88.6%。汉家川小流域内水土流失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已呈现山川秀美、人水和谐的良好局面,有力促进了流域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