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城区雨洪利用的粗浅认识

4 对城区雨洪利用的粗浅认识

通过对各雨洪利用项目的深入研究,笔者有如下粗浅认识:

(1)变小池为大池,提高地下水补给率。据了解,北京用水70%来自地下水,每年平均超采地下水约1亿m3,过度开采造成北京市地下水以每年3m的速度下降,以至于形成五大地面沉降区。通过多铺透水地面、修建渗水井,变小池为大池,利用整个区域渗透雨水入地,大幅提高地下水补给率,有效留住城市降水,平衡城市生态系统。

(2)城市雨水径流水质较差,特别是在初期径流。据研究分析,认为北京市屋面、道路径流水质有明显的随机性和波动性,随着温度的升高,水质恶化现象加重。在一次降雨过程中,初期径流污染严重,而后期的径流水质逐渐趋于稳定。沥青油毡类屋面的径流污染物浓度要比瓦屋面高些。降雨强度和降雨量越大径流浓度越小。因此,屋面径流初期弃流量为最初的2mm降雨。

(3)在功能分布显著的城市,特别是在高校比较集中的文化区,工业污染比较少。这些地区可率先为采用雨水利用回灌补充地下水提供了保障。

(4)城市雨水资源化及其开发利用必须和城市排水(雨水)、雨洪防治及地下蓄水相结合。与社区改造相结合,做好总体规划与分步实施细则。

(5)从推广的角度,应从点到面、从小到大逐步开发雨水资源化利用工程,取得经验,形成规模,然后全面发展,扩大雨水资源化开发利用的深度与广度。

(6)由于城市降雨具有随机性,因此,要合理协调城市用水和降雨不同步的矛盾,强调保护雨水资源,建立有效的贮存设施,实现雨水资源的优化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