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清洋河断面设计、生态护岸和生态材料的运用

3.1 清洋河断面设计、生态护岸和生态材料的运用

本次河道结合奥运公园总体规划,河道断面基本采用梯形断面,岸坡为自然缓坡,坡脚及水位变动区堆砌天然河卵石,水边种植水生植物,改善河道水质。两岸边坡植草(树)绿化,局部点缀景石,或布置卵石渗滤槽,增加雨水入渗率。局部河段布置两道渗滤坝,营造河道自然水景,同时,通过自然曝气,增加水体溶解氧,改善河道水质。

采用形态各异的生态护岸,促进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交换,滞洪补枯、调节水位,恢复河中动植物的生长,利用动植物自身的功能净化水体。这种护岸既能稳定河床,又能改善生态和美化环境,清河导流渠以北尽量采用植物固坡的形式,减少堤防硬化,使河岸趋于自然形态。构筑浅水湾,其间种植芦苇、菖蒲、水葱等高等级的水生植物和水柳等根系发达的树种等植物,以植物作为护堤措施。以增加水生动物生存空间,使鱼儿、青蛙、螺蛳、大蚌等提供栖息、产卵、繁衍、避难的场所,从而更好地形成河流生物链。水边植物可以削减波浪对河道冲刷的影响,有利于堤防保护和生态环境的改善。采用的生态护岸形式有山石、石笼、块石、生态袋等,这些护岸材料纹理和亮度富于变化,综合使用这些材料,结合植物配置,可以营造丰富多彩的水边景观。

(1)山石护岸。在奥运森林公园一号地和四号地内的清洋河河道运用了该类型护岸,在护脚处设浆砌石基础,在其上进行山石的堆砌和码放。山石与土坡的接触面设置反滤层,石与石的缝隙之间不砌死,而是巧妙的用碎石和土填充,使这种小空间成为水生动物和植物的乐园,并使土体与水气互相交换和循环。

(2)石笼护岸。此断面形式运用到边坡比较陡的安立路西侧及主山后的河道,由格栅石笼或铅丝石笼根据边坡高度按一定角度堆放,在堆放的同时掺土进行植物的扦插,顶面覆土植生一段时间植物生长,通过植物根系将几层石笼紧紧连接,起到加固堤岸的作用。同时,卵石良好的透水性可以补枯、调节水位,而土工布的运用可以有效的防止水土流失。

(3)块石护岸。清洋河人水和谐广场及五环路北侧河段运用了块石护岸,在护脚处先铺设土工布,再在上面有序地堆放块石,堆放的边缘弯曲而自然。之后在上面覆盖一层种植土,使之填充石与石之间的缝隙。过水之后,很容易长出大量的水生植物。

(4)生态砖。生态砖在河坡较陡的区段普遍,是由一种原生材料制成的具有透水性、保水性的多孔性砖体,该砖体的其中一面上开设一个供植栽的空间,该空间的一部分深入到砖体内部而形成一个可供放置植栽物的凹穴。这是一种环保型、绿化程度较高、环境效益显著的新型绿色产品,为替代传统护坡技术开辟了新途径。目前,清洋河生态砖上植物长势良好,达到了初期设计的目标。

(5)生态袋。在奥运公园生态廊道附近的河道运用了生态袋的形式护岸,作为软体护岸材料,它的好处很多。袋子是用黑色高强无织布做的,120年不老化,透水透气。里边装上土,码在河岸上,固坡固堤,还长植物。刚开始铺时,一片黑色并不好看。因为袋子有吸水功能,能保持湿度,目前生态袋上的植物长势茂盛。

(6)河心洲。在清洋河中设置了3个人工小岛,通过在河道中人工填筑四面环水的小岛和在河底安放大石头,使水流富于变化,为生物创造出富有多样性的环境条件。

(7)设置亲水设施。人水相亲,在沿河的景观设计中,设计了一些步行栈道可以随着缓坡蜿蜒上下,时而离开水边,时而接近水边,有的地段还在水边设计纵向的临水栈桥,从而丰富人们的视野,增加行走的乐趣和滋味。尽可能地使岸坡直接入水,种植水生植物、灌木、乔木,形成有层次的岸坡绿化,使人们在绿荫下赏水。这种设计没有很多的岸边小品,保留岸坡简洁的特性。在工程量没有过多的情况下取得很好的生态、景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