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机制要水,就要健全节水法规体系,建立节水联动机制,不断完善节水管理体制

2 向机制要水,就要健全节水法规体系,建立节水联动机制,不断完善节水管理体制

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核心是制度建设。只有管理体制完善了,法规体系健全了,社会单位和广大市民的用水才能够得到合理的规范和约束,节水工作效率和效益才能够显现出来。通过结合全市水资源形势和节水工作任务,统一了全市节水管理机构,健全了节水法规体系,建立节水联动机制,加强特殊行业节水管理。

(1)2004年是北京水务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一年,北京市委、市政府果断决策建立市水务局,各区县也纷纷成立水务局,由以前的“九龙治水”转变到现在的涉水事务统一管理。全市节水管理部门实现了市、区、街道办事处的三级管理体制,做到了政令畅通,层层落实,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2)《北京市节约用水办法》经过1年多多次的撰写和修改,并报市政府、市人大多次审议,已经于2005年2月18日经市人民政府第36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同年5月1日起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办法》、《北京市节约用水办法》共同构成了我市节约用水的法规体系,北京市真正实现了依法节水。

(3)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了“建设项目节水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管理制度。北京市水务局与市规委、市建委建立了“三同时”联动机制,三家经过多次研究,共同下达了《关于加强建设项目节约用水设施管理的通知》(京水务节〔2005〕29号),市规委、市建委、市水务局按照各自职责分别负责建设项目节水设施的审查、建设、验收,三家单位齐抓共管,真正确保了北京市建设项目节约用水设施的配套建设。另外与城管、水政监察部门共同做好了检查监督工作,对违法的建设项目给予处罚并要求其补办手续。

(4)2006年,全市计划用水管理制度进行了改革,全市计划用水指标考核由以前的双月考核变为全年考核,并建立了定额管理的分阶段考核工作机制。全市各级节水管理部门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在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把计划用水管理工作推向完善。为了加强对社会单位计划用水指标落实情况的监管,与市自来水集团密切联系,更加及时地掌握了计划用水单位的用水量情况,并且在市区县节水管理部门建立统一的节水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全市各节水管理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全市还建立了定额管理的分阶段考核工作机制,每2个月对用水过量的单位发出预警通知。对考核期内超量用水占同期累计计划量30%的用水单位,发出红色预警通知,节水管理部门管理人员到达有关单位现场了解超水的情况,共同研究原因及控制用水措施,指导和帮助用水单位加强用水管理,做好节水工作。

(5)提高用水价格,发布节水规范,加强对高耗水行业的用水管理。实行了严格的差别水价政策,大幅度调整了洗车业,洗浴业和纯净水制造业三大重点高耗水行业的用水价格,其中洗浴业用水价格统一调整为60元/m3,调整幅度500%;洗车业、纯净水制造业用水价格调整为40元/m3,调整幅度为100%,高耗水行业的用水价格是居民用水价格的15~20倍,通过价格杠杆对三个特殊行业的用水加以规范。向全市发布了《北京市滑雪场用水管理要求》、《北京市高尔夫球场用水管理要求》,各级节水管理部门按照要求,定期对滑雪场用水部位进行巡视和检查,坚决杜绝浪费用水现象的发生。拟将滑雪场、高尔夫球场的用水也纳入特殊行业用水价格管理,正在积极进行相关情况的调查工作。

实践证明,节水机制的不断完善,不仅保证了连续干旱时期的供水安全,还为北京城乡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寻求到了新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