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几点启示
尽管工程刚刚建成投入运行,其良好的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效益及存在的问题还没有显露出来,但在工程规划、建设过程中仍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
(1)思想观念的更新变革。长期以来,包括我们水务人在内的广大群众一直把污水、废水、雨洪当作灾害加以防治。通过南红门灌区改造工程实施,我们认识到污水、废水也是宝贵的资源,再生水开发利用不仅是水资源的开源节流途径的变革,也是传统思维定势的革命。用好再生水实现污水资源化,力求达到量的重复利用和质的最大化还原,促人为的用水圈的内循环应该成为创新水务发展的重要内容。
(2)创新多维决策思路。一是树立以人为本,顺民意、举民力、合力建的思路。不仅要听取专家的意见,还要倾听群众的呼声,得到镇、村群众的支持,如拆迁、征地、修路等工程,没有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就很难办成。二是坚持科学规划高标准建设思路。工程注重前期规划设计,力争一步到位,争创精品,不折腾、少反复。三是坚持部门联动、上下协调的工作思路,避免水务一家独打天下的局面。四是一切按照规矩办事的思路。工程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部位都严格按照基建程序,严守“四制”(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监理制、合理管理制),阳光操作,接受监督。
(3)治水先治污。在工程建设前首先对沿河排污口进行封堵,纳入市政管网。骨干输水渠道两侧不符合要求的养殖场强制关停。沿河建公厕、设垃圾箱,给垃圾、粪便留出路。同时加强再生水的水质跟踪监测,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确保用水安全。
(4)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但凡一个水务工程,三分在建,七分靠管,特别是这个工程,市、区及社会各界关注度很高,管好了出经验出成果,管不好劳民伤财,天怒人怨。早在工程建设初期,我们就后期管理就开始调研,确立了专业化管理和农民自主管理相结合,双轨运行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灌区与镇、村三级农民用水协会和农民管水员作用,搞好制度建设,建立考核评比与奖惩机制,合理确定水价,按规定征收水资源费。保证工程良性运行,促进灌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