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污水处理事业的发展史

1 北京污水处理事业的发展史

说到北京污水处理的发展史,就不能不提北京的排水史。北京的排水可上溯到西周,距今已有3000多年。到了元大都时期,就已经修建了较为完善的明渠和暗沟。明清时代在元大都基础上又进行了扩建,史料明确记载的有内城的大明壕、外城的龙须沟、正阳门的三里河以及崇文门的花市街明沟等,部分沟渠至今仍在使用。新中国成立前,排水道的总长度为220km,主要为砖砌结构。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10年里,排水管道的长度翻了一番。此后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年均6%的速度进行增长。到了1994年,城区排水管线长度已达3075km。

相对于排水管线而言,污水处理厂的历史则简短得多。历史上绝大多数时候北京的水是清澈透明的,只是随着近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北京的水体逐渐被污染,且有越来越恶化的趋势,至此污水处理厂的建设才提到日程。20世纪60年代建成了具有初级处理功能的高碑店污水处理厂(20万m3/d)和酒仙桥污水处理厂(1.5万m3/d)。进入20世纪70年代,人们发现一级处理已不能满足治理水污染的需求。从1973年起,北京市政府组建了城市污水处理技术科研基地,进行了10多年的小试和中试,为后来大规模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和运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步入20世纪90年代,北京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轰轰烈烈的拉开了帷幕。北京市第一座城市二级污水处理厂为北小河污水处理厂,建于1990年。该厂的建成投产也为后续其他大中型污水处理厂的建设运行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九五”和“十五”期间,以世界银行为代表的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外国政府贷款及为扩大内需而发行的国债资金极大地促进了北京市污水处理事业的发展。2001年,北京申办第29届奥运会时庄严地对国际社会承诺:2008年北京城区的污水处理率将达到90%。申奥的成功更为北京的污水处理事业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良机。十几年间,北京城区污水管网及污水处理厂的投资高达90亿元,其中:利用国外资金20亿元、国内社会资金30亿元以及地方政府直接投入4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