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水文信息化建设

1.3 水文信息化建设

水文现代化建设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北京市水文站遵循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努力以自动化带动信息化发展,稳步推进水文现代化建设。

全市各水文站均配备了计算机,报汛系统全部采用计算机网络、语音和遥测系统报汛。通州、雁翅两个“数字化”水文站试点的建设,实现了雨量、水位信息的自动采集、存储、传输、处理,流量在线监测,以及视频信息的远程传输与遥控。

地下水动态监测系统的建设,实现了部分地下水水位自动监测,从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到信息发布基本实现了自动化,大大提高了地下水信息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水质自动监测与评价系统,采用现代水质监测技术、地理信息技术、网络及数据库技术,实现了数据采集、通讯、分析评价、预报及信息网络发布的功能,及时反映所监测水域的水质变化情况。

水质监测流程控制自动化系统,完全实现了水质监测数据从取样到数据报出全过程的自动计算和实时传输,监测数据的报出时间由原来的7天提前到3天,使水质人工监测上了一个新台阶。

水文自动化采集系统包括雨水情采集系统建设,流量设施建设、设备配备以及中心数据集成,和水文站业务管理系统三部分。建设范围覆盖了全市121个雨量站和61个水文站78个断面的雨水情信息的自动采集、通信、接收和处理,可以满足各级防汛部门和水资源管理部门的防汛和水文资料整编的需求。水位及降雨情况实时在线监测,部分水文站流量测验实现了自动化。

水资源基础信息管理系统,是以整合水文现有应用系统和数据资源为出发点,实现地下水数据库、水质数据库与水文数据库的完善与整合,建立综合的水资源基础信息管理系统,向北京市防汛抗旱及水资源指挥调度中心决策支持系统提供重要水资源数据。

水情业务综合处理系统将水情报汛、信息接收、处理检索、分析发布等功能融合在一起,提供了可靠、实用、快捷的水情报汛工作平台,能够全面、快速、准确地汇集、加工、查询实时和历史雨水情信息,增强了水情信息分析功能,实现了雨水情信息会商自动监控与报警,保证了北京全市雨水情信息20min内传输到水情中心,30min内完成各种统计分析报表,通过广域网向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海河水利委员会和北京周边省市提供信息。为保证首都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高防汛抗旱决策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另外,还完成了《永定河防洪减灾业务运行系统》、《密云、官厅、官厅山峡洪水预报系统》、《北京市降雨产流测报系统》等业务软件系统的开发建设。

通过这些自动化和信息化系统建设,使北京的水文信息、水质信息和地下水信息“更全”、“更快”、“更准”、“更新”,为防汛抗旱、水资源与水环境管理起到技术支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