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背景

1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背景

首都水务坚持城乡统筹,经济社会统筹,解决好生活、环境和生产用水。通过开源、节流、保护、管理,对水资源优化配置,提高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全面推进“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务的转变,农村水利向城乡水务统筹的转变”,实现“循环水务”。随着水务职能变化,职业岗位群扩大,对人才的素质和知识结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多、更广的要求,这就为学校水工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培训内容和方式的扩展及改革提出了新的课题。学校为了适应这种变化,转变思想,找准定位,寻求中职教育与水务工作的最佳结合点和突破口,积极做好教育服务,服务于“新北京、新奥运、新水务”,服务于水资源的统一调度与管理,服务于水务建设的新内涵。

北京市水务局是在水资源短缺的前提下开展工作,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健全水务建设与管理机制,建立严格的水源管理制度;并从基层水务管理抓起,统筹城乡水务。因此适应水务建设与管理的人才必将随着业务的拓展与专业需求的扩大而出现供求矛盾。如在应急备用水源开发过程中,出现了专业人才不能满足工程建设需要,而且工程完工之后,懂经营、善管理的一线水务管理人才更为缺乏。又如南水北调北京段工程建设,建设中的专业人才尚能满足要求,但一线技能型人才并不够用,如测量工、质检员等,而且工程建成后,引入用水企业管理制度,管好水、用好水的水务管理人才培养相对滞后。因此学校水工专业建设要服务首都水务发展,实现水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