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城市生态景观河道的管理模式
Discussions on management methodologies for the rivers to improv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landscape beauty
杨灵 李军
(北京市凉水河管理处 100069)
摘 要:北京城市河道功能的拓展必然影响河道管理理念的转变和管理模式的转变。以凉水河为例,目前,凉水河流域条块分割的管理模式不适应城市生态景观河道的统筹管理。要建设维护生态景观河道,实现凉水河流域管理体制的有效转变,须更新观念,拓展职能,依靠有力的法规制度保证。这是践行北京治水新思路的必然,是实现“两个转变”的必然。
关键词:城市生态景观河道 流域管理 模式
采取什么样的凉水河流域管理模式,才能有效地促进城市化生态景观河道的建设与维护,是需要及时研讨的课题。
凉水河起源于京西石景山,流经海淀、丰台、宣武、朝阳等7个区,途中又接纳水衙沟、丰草河、马草河等10余条支流,横穿京城流向东南,在通州榆林庄闸上游汇入北运河,全长68km,流域面积630多km2。其中从西四环石槽桥到南五环外马驹桥37.3km的干流为市水务局直接管理河道,石槽桥以上的干流河道、马驹桥以下的干流河道及诸多支流,均由当地各区县水务部门管理。
凉水河及其有关支流是北京南城的防洪排水河道,也是多年用于排污的河道。长期以来大量的城市污水垃圾直排入河,河水污臭,鱼虾绝迹,沿河居民盛夏季节都不敢开窗通风,人们称它为“臭河”,是当代的“龙须沟”。凉水河及其流域的水质污染,给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影响,制约了南部城区的发展,与北京国际化大都市的地位极不相称。
2004年北京市水务局成立后,在坚持科学发展观、践行北京治水新思路的进程中,凉水河管理处应运而生,凉水河综合整治相继上马,凉水河建成城市生态景观河的崭新目标明确提出,并在积极探索凉水河流域的管理模式的实践中付诸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