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河的发展历程和地位

1 清河的发展历程和地位

清河,北京城区四大水系之一,北部城区的主要排水河道和景观河道。全长23.7km,流域面积210km2。发源于西山碧云寺,流经海淀区、朝阳区、昌平区,在顺义区入温榆河。主要支流有北旱河、万泉河、小月河、仰山大沟。

清河清代名“会清河”,水体清澈,水源充足,是当时军队的主要的漕运河道。漕运功能终止后,清河便成为城区北部排水排洪河道。

1949年前,清河水源一是自西山下泄的山洪或泉水,沿北旱河流入;二是玉泉山水沿北长河过青龙闸于安河桥汇流北旱河入清河。中途有大量的自流井和支流的水汇入,水量充沛,但河道窄浅,排洪能力很低,雨季常殃及两岸。

1978年,市政府对清河进行了全面疏浚、展宽,防洪能力得到很大提高。但随着清河周边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产生了大量的污水直接进入河道,污染了河水。

2000年,为了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市政府对清河上游10.16km的河道进行了综合整治。即对上游河道进行了拓宽、衬砌;跨河的闸、桥进行了改、扩建;上游沿河的污水进行了截流;绿化了河道,美化了城市;整治后的上游河道大大提高了其防洪输水能力和污水截流工作。

2007年,市政府又投资6.45亿元,对清河下游进行了全面的综合整治。这次整治后,清河全线的面貌将有一个很大的改观,将使北京城的北部水环境得到很大的提高。现在的清河可以说已由原来的郊区排洪、灌溉输水河流,变成了市区生态自然的景观河道。清河在北京政治经济的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政治历史性。清河比邻西山、香山、圆明园、颐和园等名胜古迹,流域内有城区西北郊的风景旅游区、科学与文化教育城、八大学院等;在清河南岸的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和北岸的北京体育大学将承担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比赛项目。政治要地——中央党校坐落在清河的两边,中关村高科技园区也在清河。同时,清河还是城区的主要排水河道,担负着北京城区北部的防洪安全。

(2)经济社会性。沿清河从西向东,近年来建造了清河、北苑、天通苑三个大型居住区,辖区内总人口达20万人,随着城市的发展,这一地区的人口还将继续增加。地铁4号线、地铁5号线、五环路、八达岭高速、京承路、京包铁路等跨河而过。清河流域在北京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格局上具有重要的战略位置。

构建清河流域排水防洪安全和自然、健康的生态水环境,既是本地区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和基本保障,又是清河滨河地带和流域区内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