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取得的创新性成果
2025年09月10日
2.3 取得的创新性成果
科研攻关以化学分析与生物测试为手段,探讨再生水灌溉对土壤、作物、地下水质量的影响规律,提出实现再生水安全灌溉的区划方法、发展模式、控制指标、水质标准与生物毒性诊断方法,初步建立再生水安全灌溉技术模式,形成7项标志性成果:①建立城区、郊区再生水水质监测网络,通过化学分析、生物测试相结合的方法评价再生水水质的生态毒性与灌溉的适应性;②研究北京市再生水资源时间与空间分布规律,建立全市再生水资源时空分布地理信息平台(GIS),提出再生水灌溉科学配置方案;③通过小区试验、野外监测相验证的方法,得出再生水灌溉对作物产量与品质影响,建立再生水灌溉作物的适宜性分类;④调查不同尺度污灌区土壤、地下水质量污染状况与成因,建立区域土壤、地下水质量地理信息系统,推测长期再生水灌溉对土壤与地下水污染的潜在风险;⑤通过室内土柱模拟、野外土壤渗滤系统相验证的方法,研究土壤包气带对不同污染物的防污性能,初步提出北京市平原区防止地下水污染的包气带临界值;⑥结合北京市流域水资源功能分区,分析平原区水文地质条件与包气带防护能力,提出北京市再生水灌溉利用区划;⑦利用生物测试和化学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手段,建立再生水灌溉对土壤生物毒性诊断方法。初步建立再生水灌溉(循环)利用技术模式,研究成果示范与推广效益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