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拦蓄能力增强
2025年09月10日
3.3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拦蓄能力增强
20世纪50年代以来,官厅水库流域开展了水土保持工作,确定了以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治理原则,兴建了一批水土保持工程。特别是1983年国务院把永定河上游列为全国8片重点水土流失治理地区之一,永定河流域上游开展了规模空前的水土流失治理工作。据2001年年底的统计资料表明:山西省大同地区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205.8km2,河北省永定河流域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449.11km2,北京市延庆县境内妫水河流域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35.33km2,三省、直辖市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090.24km2,保存面积约10000km2,保存面积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40%以上。此外,还有塘坝704座、谷坊14.5万座、小型渠道2万余条以及大量水库、灌区等水利工程。水土保持工程对控制流域水土流失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拦截泥沙的同时,水土保持的工程和生物措施也拦蓄了地表径流,增加了土壤的入渗和水分的蒸发,减少了地表径流量。
据在官厅流域进行的水土保持试验研究工作表明,流域内各种水土保持治理措施对径流的形成有明显的影响,如水平梯田对降雨的拦蓄作用和坡耕地相比较拦蓄率提高了近60%;黄土区整地造林地(整地工程面积占30%)与荒坡相比较多拦蓄降雨36%;人工草地与坡耕地和荒坡地相比较,多拦蓄降雨32%;石质山区造林地与覆盖度小于30%的荒坡地相比较多拦蓄降雨量幅度更大,在降雨量小于160mm时多拦蓄降雨70%,对于大于160mm的降雨多拦蓄降雨量55%左右。
上游地区的水土保持工程对于减少水库的泥沙淤积起到重要作用,经测算,1980~2000年,官厅水库上游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工程共拦蓄泥沙3.51亿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