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自然生态型综合治理模式

3.1 自然生态型综合治理模式

自然生态型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在延庆县最为典型。妫水河流域采用了这种模式进行治理。延庆县妫水河流域位于官厅水库上游,项目区总面积475.50km2,水土流失面积139.76km2。在妫水河流域治理中,形成了自上而下,节节设防,层层拦蓄的综合防护体系。

在妫水河盆地周围的高山、远山上,通过封山育林3093hm2,形成第一道生态修复防线。通过人工造林、飞播造林和次生林改造等措施,营造水土保持林851hm2、果林310hm2,种草212hm2,绿化荒山,保持水土。延着白河南北干渠,建成了一条100多km长,2~5km宽的经济林带,保护农田、控制风沙。砌筑树盘385hm2,鱼鳞坑495hm2,保水、保土,并利于树木生长及丰产。在白河引水工程的南北干渠以下,妫水河盆地以上区域,着重进行基本农田建设,土地整治400hm2,节水灌溉414hm2,新建小塘坝5座,蓄水池20座,新打机井1眼,流动泵站60处,扬水站3处等。通过土地整治,加以水利配套,使原有的坡耕地变成了水浇地,成了旱涝保收、高产稳方的基本农田,成为第二道生态治理防线。以官厅、白河堡水库库区周边以及妫水河、白河河道两侧为重点,通过适当的生物和工程措施,有效发挥灌木和水生植物的净化水质功能,维系河道及湖库周边生态系统,改善水质。在官厅水库库区周边的野鸭湖、农场小流域进行的湿地保护工程与建设并且建成了延庆西湖,以及白河河道两侧211hm2的退稻还林工程等,即第三道生态保护防线。

通过对妫水河流域综合治理,流域内基本形成了“高山远山林盖帽,冲积扇裙梯田果树缠腰,川地农田林网渠网配水浇”的水土保持措施配置格局,不仅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减轻了官厅水库的淤积,调剂了区域内水资源的平衡,而且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延庆成为首都果蔬生产基地,同时有利于生态环境改善和景观旅游价值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