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是用水定额管理的基础
北京市的用水定额研究、试行工作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经历了由理论探索、实例研究、管理实践到纳入用水管理体系的发展过程。1989年北京市开展了“水,气,热需求量定额指标研究”,标志着北京市用水定额管理开始进入到科学研究阶段。1991年,为探索用水定额在实际节水中的作用,北京市开展了工业和生活的定额研究,以水平衡测试为分析依据,将用水单位的用水单元、用水性质进行分类,用实际的用水量与国家给排水设计规范标准进行测试、对比、分析。这些基础调查研究工作的开展,为以后的定额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做了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探索。
用水定额既要反映用水单位的用水水平,也要成为制定用水计划的重要依据。只有这样才能体现用水定额的实践意义。为了实现用水定额管理,2002年开始北京市开展了公共生活、工业用水定额的研究,研究以行业为基础分类的综合取水定额值。由于过去制定的定额是依据科学、规范的制定程序,以单个用水部位为核算单元的单项定额。单项定额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为北京市新、改、扩建设项目设计方案的节水“三同时”审查把关提供了依据,对北京市节水水平的提高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但是,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用水指标变化很大,单位用水构成比较复杂,其用水性质、特点存在很大差异,通过单项定额很难核算出社会单位的用水指标,单项定额在节水管理中缺乏可操作性。为实现定额管理,以定额指标指导用水行为,我们提出了综合取水定额的方法。综合取水定额是以行业分类,确定影响用水量变化的主要因素,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践当中,是对以往科学研究的突破。
用水定额编制过程中的数据采集、数据分析、情景分析、计算方法等涉及社会统计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个领域,用水定额的确定不单纯是一个数学计算的过程,而是一个多个因素共同影响下的博弈过程,是一个多目标科学决策的过程。实施用水定额管理的目的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定额在不脱离实际的前提下应具有一定时期内的先进性和实际应用中的可操作性,能够促进节水、鼓励节水。在实施用水定额管理的实践中,北京市确定了以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为确定定额核算单元的主要方法,以二次平均先进法和线性回归法为定额值的计算方法,以行业为基础分类确定综合取水定额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