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工艺流程
本湿地处理系统主要由引水渠、生物稳定塘、表流湿地、蓄水塘组成,总占地面积约260亩。
两个污水口的处理采用相同的工艺流程,污水通过引水工程进入稳定塘调节池,进行水质水量调节,调节池末端设格栅,经过格栅去除水体中的大块漂浮物后,污水进入八级表流湿地,停留相当时间后水进入蓄水塘。由于地形条件较好,表流湿地级差0.2m,总落差达到1.6m,水体实现了无动力流动。
具体工艺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牛栏山酒厂和牛栏山小区生态治理工程工艺流程示意图
3.2.1 生物稳定塘
污水通过引水渠或直接进入湿地稳定塘调节池,稳定塘池深1.55m。生物稳定塘前依地势设置沉砂湿地,底部采用复合土工膜防渗。沉砂湿地和生物稳定塘边区以种植香蒲为主,生物稳定塘中央深水区放养浮萍、凤眼莲等去污能力强的浮水植物。这里水流稳定而缓慢,生物系统由细菌、藻类和水生植物组成,具有稳定水质,去除可沉降颗粒物,降低氮、磷等有机物含量的作用。
3.2.2 八级表流湿地
生物稳定塘通过溢流跌水进入表流湿地,水深0.3m,全部采用复合土工膜防渗。在表流湿地系统中,污水中有些有机物吸附在可沉降颗粒上,这部分有机物主要通过沉降作用或过滤从污水截留下来,被微生物加以利用。可溶性有机物则通过土壤中的生物膜吸附及微生物的代谢过程被去除。
为了提高湿地系统的稳定性,增加污染物的处理路径,延长水流与植物的接触时间,表流湿地中建造了尽可能多的微地形,使水流路径曲折多样;同时为形成水生植物错落有致的整体景观效果,清晰判断水质净化效率,沿水流方向划分为8个梯田式的串连单元,单元间以隔堤分割,隔堤中间设小闸门,人工控制各单元水位,单元间落差0.2m,总落差1.6m。各单元分别栽种芦苇、蒲草、荷花等不同植物的组合,营造了良好的挺水植物生态群落。
3.2.3 蓄水塘
蓄水塘接纳表流湿地出水,利用原状坑塘做防渗处理。蓄水塘以栽种能自然生长的植物为主,适量种植沉水植物,边坡种植挺水植物。蓄水塘发挥着沉淀、生物兼氧处理作用,进一步去除氮、磷和有机物,与生物稳定塘、表流湿地共同形成相辅相成的生态处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