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优势在基层水务工作中的体现

2 体制优势在基层水务工作中的体现

通州区的三级水务管理体制,有力地促进了农村水务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对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基础作用。经过诸多农村水务建设实践,新的水务管理体制优势正在逐步显现:

(1)深化了水务理念,优化了水务形象。目前,通州区水务工作正按照“循环水务”的治水理念,落实“郊区水利向城市水务转变、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的思想,创新水务管理新机制,努力探索水务良性循环的路子。这一系列的水务理念要为农村居民理解、接受,从而为今后工作的开展提供便利需要一个过程。四级水务体制建立后,无论是农村用水协会还是农村管水员都成为传播水务新理念的媒介,在他们的身上,人们可以用最简单、最朴实的方式去理解和认识“水务”,可以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水务工作是在为自己谋福利,为自己改善生活环境,从而使水务部门的形象得到提升。

(2)解决了农村水务管理“缺位”问题,切实提高了农村水务管理水平。组建农民用水协会及农村管水员队伍,使村级末端涉水事物的管理有了实实在在的管理主体。工程建成后,协会自我管理,核定和征收水费,水务设施得到及时的维护。管水员负责对设施农业滴灌工程,计量到棚,收费到户,负责农村机井管理,月统月报等工作。从而实现了农用机井“一井、一表、一号、一卡、一数”的“五个一”管理;建立村级用水台账,实行月统月报。改变了一直以来,农村水务的粗放式管理导致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的局面,促进了农村地区用水向集约型转变。

(3)加强了民主管理,有利于各项水务工作在农村的开展。用水户协会由村民组成、管水员也来自于村民,他们的意愿很大程度上代表了用水户的意愿,因此容易受到群众的拥护。村民作为自己用水、自己管理,主人翁和用水户的双重身份,增强了用水户对工程和用水管理的责任心。在这种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下,水事纠纷减少了,增强了农民对水务事业的理解和支持,协会及时公布用水情况,指导灌溉管理、工程管理技术,宣传水务管理的各项方针、政策的做法,为各项水务工作在农村的开展铺平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