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长效机制,实现流域管理

2 建立长效机制,实现流域管理

20世纪中叶,清河还是一条地处郊区的农用灌溉河道,河道管理单位的职责也仅仅停留在为周边农田提供灌溉用水。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清河也逐步退出了其原有的灌溉系统,逐渐成为京城北部的重要排水排污河道。20世纪末,截污治污成为河道管理部门的首要工作。河道管理部门在自己的河道管理范围内想尽各种办法,但由于经验的缺乏及其他因素的制约,截污治污效果并不显著。

清河流域面积210km2,而水管单位的管理范围仅占约10%,要想使清河还清,仅治理这10%是不能实现的,需要在全流域范围内统一规划、统一治理。由于河流横穿不同行政区域,需要与河道流域范围内的区县、乡镇、村庄建立长效联系机制,与沿河区县乡镇水管、城管等职能部门建立长效联动机制,加强管理力度,才能真正实现河道管理向流域管理转变。

东水西调管理处作为清河的河道管理单位,按照流域管理模式,积极探索不同的河道管理道路。3年来先后走访海淀东升水务站、昌平东小口水务站、北七家水务站、朝阳羊坊水务管理所等地方水管单位和奥运村城管、孙河乡城管、奥运森林公园建委等数十家沿河社会单位,并与其建立长效联系、联动机制,改变了以往河道管理单一的局面,真正实现了河道管理向流域管理的转变,改变了以往只注重河道管理范围的管理而轻视河道保护范围、流域范围的管理。

朝阳区孙河乡沙子营附近清河河道管理及保护范围内任意倾倒垃圾渣土现象非常猖獗,甚至出现堆积渣土收费的事情。为了解决这一严重的河道环境问题,清河第二管理所利用建立的联系联动机制,与孙河乡城管、沙子营村利用一周的时间,清除了渣土收费户,清理垃圾渣土500余m3。为了保持治理效果,防止死灰复燃,在大堤滨河路设置了多处限高限宽设施,有效地限制了渣土运输车辆通行,既保证了社会车辆的通行,也杜绝了倾倒垃圾渣土现象的发生。

通过几年的实践,特别是去年开工的清河下段水环境治理工程(二期)中遇到各种问题的协调解决,充分体现了长效机制的优越性。清河下段13.4km河道治理工程同时开工,由于施工单位多、战线长(跨越4个区),难免出现各种问题。例如,朝阳城管因沿河居民的出行问题找到北京市东水西调管理处,管理处职工积极联系沿河施工单位,要求其做好滨河路导行工作,确保沿河居民出行畅通。经过北京市东水西调管理处的协调与沟通,工程出现被迫停工的次数少了,确保了工程的顺利进行。

长效机制的建立,既加强了水管单位与周边单位的沟通了解,将河道管理与沿河区县管理融为一体,不再“各自行事”,又加强了水管单位的管理力量,形成有效的管理模式,为河流管理探索出一条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