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开展生态保护与近自然治理

4.3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开展生态保护与近自然治理

山区居民一般沿河(沟)道两侧居住,从河(沟)道取水用水,向河(沟)道排水。旱季人们向河(沟)道滩地湿地要地要粮,挤占河(沟)道用地;雨季洪水冲毁耕地房屋,危及当地居民的生命及财产。在人与自然的斗争中,人类虽能取得短暂的胜利,但最终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因此,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达到人水相亲、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十分重要。当山区村庄房屋等受到洪水威胁时,人们习惯采用平原区传统的防洪方法,治理河(沟)道,加固加高河(沟)道堤岸,破坏了河(沟)道的自然性与生态性。自然山区河(沟)道的行洪能力很大,已经受了自然界千百年的考验,建造房屋等一定要避开洪水泥石流危险区,避不开的情况下,应该以村庄、道路和农田等作为防护对象,根据防护标准,修建护村坝、护地坝和护路坝等,进行防护;应尽可能地减少对山区沟(河)道的扰动及堤坝工程建设,保护山区河(沟)道的自然生态属性。对已遭到破坏、确需治理的山区河(沟)道,应采用近自然治理的生态治河方法,尽量使用透水材料、生态材料,保持河(沟)道的蜿蜒曲折,尽可能地恢复河(沟)道湿地和浅滩,避免自然河流渠道化、护岸和河床材料硬纸化、河流横断面几何规则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