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问题

1.3 问题

(1)快速发展的首都经济和相对薄弱的水资源条件形成了北京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矛盾。由于在整体发展中未能协调好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工农业全面发展,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建设规模不断膨胀,用水需求不断增长,而资源型缺水的自然条件,又导致可供水量的严重不足,从而出现长时间、大范围、深程度的缺水,并加剧了城市与农村、工业与农业、经济与生态之间的用水竞争。

(2)再生水利用程度不高,地下水过度开采,没有实现优水优用。由表1知,在1995年以后,随着污水处理厂投入使用,一部分再生水资源初步得到利用,但利用量不大,2000年再生水利用量仅437万m3;地下水在总供水量中所占比重由1980年的47%增加到2000年的67%。此外,自来水冲厕的现象普遍存在。

(3)生态环境成为水分亏缺的最终承受者。北京市水的供求关系,伴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供大于求、供需基本平衡、供需矛盾及供需矛盾日益尖锐的四个阶段。由于北京地区强烈的人类活动,明显改变了天然状态下流域的产流、汇流、蒸发、入渗、补给、排泄等特性,同时形成了取水—输水—用水—排水—处理—回用的人工水循环,造成人工水循环通量不断加大,河道外用水量不断增大,社会经济用水占用生态环境用水的份额不断扩大,改变了天然水循环的时空分布,引发了河道断流、地下水位不断下降、河湖洼淀和湿地的不断萎缩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在国民经济用水循环中,由于城市生活和工业用水具有较强的取水手段并能支付较高的供水水价,在竞争性用水中占有优势,在水资源总量不足的情况下,占用了农业用水和生态用水;农业用水一方面被城市用水占用了一部分,另一方面又不断占用生态用水,2000年北京市生态环境用水在总用水量中仅占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