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水文信息化建设

2.3 水文信息化建设

水文现代化建设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北京水文遵循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努力以自动化带动信息化发展,稳步推进水文现代化建设。

建设覆盖全市121个雨量站和61个水文站78个断面的雨水情信息的自动采集、传输、接收和处理系统,水位及降雨情况实时在线,可以满足各级防汛部门和水资源管理部门对水文信息的需求。地下水动态监测系统的建设,实现了部分地下水水位自动监测,从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到信息发布基本实现了自动化,提高了地下水信息的时效性和准确性。以现代水质监测技术、地理信息技术、网络及数据库技术为载体,建立起实施数据采集、通讯、分析评价、预报及信息网络发布功能的水质自动监测与评价系统,及时反映监测水域水质变化的情况。实现了水质监测数据从取样到数据报出全过程的自动计算和实时传输,监测数据的报出时间由原来的7天提前到3天。完成了《永定河防洪减灾业务运行系统》、《密云、官厅、官厅山峡洪水预报系统》、《北京市降雨产流测报系统》等业务软件系统的建设。

建成以整合水文现有应用系统和数据资源为出发点的《水资源基础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地下水数据库、水质数据库与水文数据库的完善与整合,可向北京市防汛抗旱及水资源指挥调度中心决策支持系统提供所需的水资源数据。

水情业务综合处理系统将水情报汛、信息接收、处理检索、分析发布等功能融合在一起,提供了可靠、实用、快捷的水情工作平台,能够全面、快速、准确地汇集、加工、查询实时和历史雨水情信息,增强了水情信息分析功能,实现了雨水情信息自动监控与报警,保证了全市雨水情信息20min内传输到水情中心,30min内完成各种统计分析报表,通过广域网向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海河水利委员会和北京周边省、市提供信息。对保证首都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高防汛抗旱决策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自动化和信息化系统建设,使北京的水文信息更加全面和丰富,为防汛抗旱、水资源与水环境管理起到了技术支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