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水科研成果提升农业节水水平
多年的节水科研工作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对推动北京市农业节水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支撑,农业节水实现了“一个转变”、“六个突破”,形成六大节水技术体系,推出了多项具有产业前景的实用技术,总体提升了北京市农业节水水平。
“一个转变”:从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的转变,由工程节水向资源节水转变。过去的节水工作主要是通过节水灌溉工程的建设,减少输水损失和田间渗漏损失。目前的节水工作是通过工程措施、农艺措施和管理措施的有机结合来降低作物的腾发量,实现资源型节水。
“六个突破”:由单一实验研究向试验、示范和推广体系突破;由单一的农田节水向郊区综合节水突破;由单部门独立承担课题向多部门联合攻关突破;由单学科研究向多学科集成突破;由传统常规技术向高新技术突破;由单一水源研究向多水源联合突破。
初步形成了节水灌溉技术体系、节水监控技术体系、节水管理技术体系、多水源调度技术体系、农艺节水技术体系、生物节水技术体系六大节水技术体系。
提出了小麦节水“6-4-6”灌溉模式、温室蔬菜覆膜滴灌技术、山区果树重力滴灌技术、节水灌溉自动化监控系统、节水灌溉专家系统、耐旱基因及耐旱品种、农业综合节水技术、智能卡机井灌溉管理系统等多项实用技术。
建成了多个不同类型的节水示范区,示范推广效果显著。“七五”期间建设了“农田灌溉综合节水万亩示范工程”;“八五”期间,针对京郊平原区不同的地理位置、水源、土壤、作物、生产水平和经济状况,建设总面积21.6万亩的6个示范区;“九五”期间共建成粮、菜、果等5个不同类型示范区,总面积15万亩;“十五”期间建成5个不同类型的示范区,总面积为6767亩。
节水灌溉面积迅速发展。根据《北京市水利综合统计年报》资料统计,全市1980年节水工程控制面积仅52万亩,占当年灌溉面积的10%。到2006年节水工程控制面积发展到481万亩,约占全市总灌溉面积的87%,如图1所示。
农业用水大幅度下降。农业用水由1980年的31.8亿m3降到2006年的12.78亿m3,用水比例由65%降为37%,如图2、图3所示。
图1 北京市节水灌溉工程面积发展历程图
图2 北京市灌溉面积、节水灌溉面积及农业用水变化趋势
图3 农业用水占总用水比例变化趋势图